第二百九十二章 登基稱帝?(求訂閱!)(1 / 3)

經過近兩個月的征討,燕地各州各縣的反抗勢力,差不多全都被金吾軍剿滅,蔡仍徹底收複了燕地七州。

不僅如此,因為宋軍被遼軍打得屁滾尿流,當初依附宋軍的燕地義勇,不少都在那一戰當中被打散了,然後紛紛逃入燕山之中,像已經投降宋國被趙佶賜名趙詡的董龐兒,像不久前率領數萬大軍投降宋軍的張關羽,全都率領本部的殘兵敗將逃進了燕山。

蔡仍攻占燕京不久,就在燕山腳下立起了招安大旗,同時還派不少出自於宋江義軍的人和出自方臘義軍的人前去燕山招降。

現在,不論是宋江義軍的人,還是方臘義軍的人,在蔡仍這裏,都混得風生水起,不少都混進了高層,混得牛逼的,像宋江,像吳用,像關勝,像張清,像花榮,現在已經成了蔡仍勢力的最頂尖的一批人。

有這樣鮮明的例子在前,所有燕山義勇都相信,蔡仍不會像遼、宋、金三國一樣始終不信他們,一直防著他們,一直算計著他們,不給他們進入高層的機會。

再加上,現如今,宋軍大敗,被遼軍打到河北去了,燕雲明顯成了戰力強大的蔡仍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下,燕山中的義勇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所以,蔡仍的招安大旗一立,立即就有十幾支義軍來投。

這其中不乏那些規模不的義軍。

例如:

董龐兒率領近三萬義勇來投蔡仍。

跟董龐兒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張關羽,他帶著所轄的一萬多義勇來投蔡仍。

另外,還有遼海一帶的義軍,包括吳撞、雲隊、海隊等義軍,他們每一支都有一兩萬人。

在宋境的漢人看來,原遼國地區(主要是指燕雲地區)的漢人屬於蕃族種類,從大宋的皇帝、士大夫到百姓,都以“虜”稱呼原遼境的漢人。

因此,原遼境的漢人不被宋境的漢人認同,導致他們受到歧視,不被信任,遭受淩辱,這是原遼境的漢人包括很多原本已經投奔了大宋的原遼國文武官僚在曆史上的宋金大戰中最終選擇背棄大宋投靠大金的重要原因。

像董龐兒、張關羽等已經投降過大宋的義勇,其實就已經感覺到了這種歧視。

而在蔡仍這裏,則完全沒有這種歧視。

對於這些義軍,自蔡仍以下,蔡仍勢力的人全都一視同仁,完全按照自己招募新軍的標準進行篩選,將其中服從性強的精壯選拔出來,然後進行新兵培訓和政治教育,那些篩選下來的,則分給土地,準其複為良民。

如此,兩月之間,蔡仍又得五萬預備役。

再加劉錡和王彥帶來的兩萬精兵、十萬預備役,蔡仍共有軍隊近三十萬。

如此,蔡仍難免進行新一輪的擴軍。

不過——

這次擴軍,蔡仍並沒有選擇擴充已有軍隊的編製,而是將已有的軍隊分出一半來,作為骨架又建了十軍——各軍分出來的那些缺額,再以新兵補充。

因為又誕生了十軍,難免又誕生了十位高級將領。

這十位高級將領全都是蔡仍親自選撥的,幾乎全都是戰功赫赫之將,他們分別是:

新一軍,人數一萬,統製:劉錡。

新二軍,人數一萬,代統製:王彥。

新三軍,人數一萬,代統製:吳璘。

新四軍,人數一萬,代統製:楊政。

新五軍,人數一萬,代統製:郭浩。

新六軍,人數一萬,代統製: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