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曆史上,在這個時期之後,高麗尊文輕武更為嚴重,金富軾的兒子金敦中用蠟燭燎著了一個叫鄭仲夫的武臣的胡子,韓安仁的侄子韓賴居然敢打大將軍李紹膺的耳光。
後來,高麗的文人實在是太過分了,激起了高麗武臣的叛亂。
當時,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人護送高麗毅宗巡遊開城郊外的普賢院,乘機煽動嘩變,號召處死所有穿文官袍的人。
不久,金敦中和韓賴等許多文臣被殺。
後來,武臣們還廢黜了高麗毅宗,立其弟高麗明宗繼位。
三年後,金甫當擁護高麗毅宗複辟失敗,臨死前供所有文臣都參與了預謀,於是又導致大量幸免於難的文臣被殺。
那段時間絕對是高麗文臣們的噩夢。
不過話又回來,要不是高麗文臣逼高麗武臣逼得那麼狠,絕不會落到那般淒慘的下場。
其實高麗很早以前就已經有這方麵的苗頭了,甚至一些原則上當由武臣擔任的官職,實際上也為文臣所把持。
比如曷懶甸之戰的正元帥職,本就應該由武臣吳延寵擔任,結果卻弄個文臣尹瓘來壓製吳延寵,結果世人皆知尹瓘,少知吳延寵。
又比如這次與金吾軍的國戰的元帥之職,也應該由高麗最有經驗的老將吳延寵來擔任,結果那幫文臣一頓上躥下跳了之後,竟然又給吳延寵頭上放了一個正元帥,也就是由翰林學士知製誥鄭知常擔任正元帥,吳延寵又隻得了一個副元帥之職。
這鄭知常文科狀元及第出身,生性豪放豁達,善詩文、書畫,精通易學、佛經,喜愛自然曠達、超塵脫俗的老莊思想。
這樣的人作作詩、畫畫畫、寫寫書法自然是沒問題,打仗,這不是在開玩笑嘛?尤其是在這場決定高麗國運的大戰當中。
可這樣的任命還真就形成事實了,而且鄭知常還像模像樣的穿了一套盔甲來就職了。
今年已經近六十歲的吳延寵,見到鄭知常滑稽可笑的樣子,真為高麗感到悲哀,黨爭竟然爭到了視國戰為兒戲的地步,你就算派一個文臣來擔任正元帥,也該派韓安仁那樣知道輕重有擔當的文臣來,弄一個喜好老莊的年輕後生來幹嘛,在戰爭上念經嗎?
可李資謙他們外戚係就是不給韓安仁他們保皇係出頭的機會,為此甚至不惜把這個餡餅丟給西京兩班,而這鄭知常又在最恰的時機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報國陳詞,結果就撿到了這麼大的一個餡餅。
麵對這種情況,老將吳延寵也沒有辦法。
首先,高麗尊文輕武,武臣在高麗根本沒有話語權。
其次,曷懶甸之戰後期,女真派能征貫戰的塞斡率兵前往曷懶甸解救危機,塞斡領導的女真軍與高麗軍在曷懶甸展開一年多的爭奪戰,雖然雙方互有勝敗,但高麗軍敗多勝少,消耗特別大,高麗的交通線和通訊網常為設伏的女真軍抄掠,在一次關鍵戰役,尹瓘派他率軍援救吉州,於公瞼嶺附近被女真軍遮路掩擊,進而全軍潰敗,將卒投甲散入,諸城陷沒,死傷不可勝數,自那以後,高麗軍不堪再戰,隻能被迫求和,他成了高麗的罪人被一擼到底,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有領兵的機會已屬不易,怎麼還敢再多言?
其實高麗朝廷之所以如同兒戲一般派鄭知常來擔任正元帥,也不完全是胡鬧,還因為他們有底:
一來,派鄭知常這個文臣來擔任正元帥隻是不想壞了他們高麗文尊武輕的規矩,並不是真讓鄭知常來率軍打仗,打仗的事自然有百戰宿將吳延寵老將軍來。
也就是,他們派鄭知常這個大詩人、大畫家來,就是讓他來采采風找找靈感的,最好能作幾首可以流傳千古的名詩或是畫幾幅能流傳千古的畫出來。
二來,高麗上下一致認為,這次必須要以泰山壓頂之勢一擊粉碎來犯的敵人,讓他們再也不敢窺視大高麗的領土。
基於這個戰略目的,王楷將京軍的主力六衛二軍中的除金吾衛、千牛衛、監門衛以外的軍隊全都派了出來,即:鷹揚軍一領,龍虎軍二領,左右衛下保勝十領、精勇三領,神虎衛下保勝五領、精勇二領,興威衛下保勝七領、精勇五領,金吾衛精勇六領、役領一領。另外,還有州縣軍四十五領。
共計:高麗這一次共派出,保勝(步軍)大約四萬,精勇(馬軍)大約三萬,總共七萬大軍。
在王楷君臣想來,七萬大軍對上五萬,也許連三萬都不到的敵軍,那還不是一戰而勝之?
……
三日後,七萬大軍在開京聚集,高麗王庭對外宣稱出兵三十萬,由鄭知常鄭大學士登台拜帥,之後誓師出征,與來犯之敵展開決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