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讓趙佶這個皇帝怎麼忍(求訂閱!)(3 / 3)

這回,就連一向跟李邦彥不對付的王黼,都沒有反對李邦彥的主張,他道:“鄭樞密和李少宰所言有理,女真、黨項兵臨燕雲而不戰,隻一味地的催促咱們大宋開戰,其心可誅。”

頓了頓,王黼又道:“如今,蔡仍撤出燕雲、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咱們大宋已成定局,蔡仍又自稱“遼東王”,意指高麗、女真,實為咱們大宋然盟友,當與之交善,萬萬不可與之交惡,使其不顧同族之情,而釀成大禍。”

王黼就差直:“蔡仍可還沒將燕雲給咱們大宋呢,把他得罪了,萬一他改變主意,將燕雲給遼國或者是西夏,那不論是遼國還是西夏,都一定會停止討伐蔡仍,不準還會和蔡仍聯合在一起滅了大宋,那大宋可就傻逼了。”

趙佶聽明白了王黼的潛在意思。

事實上,這點趙佶也清楚明白。

因此,趙佶啞口無言了。

現在,趙佶隻有一點想不通,那就是為什麼這些平日裏全都屈從他意誌的大臣們,無論是主戰的,還是主和的,現在全都統一戰到了蔡仍一邊?

趙佶不知道的其實是,他的大臣們,並沒有站在蔡仍一邊,而是在為他考慮。

在趙佶的大臣們,不,應該,在所有人看來,趙佶這是撿了一個大的餡餅——幾乎什麼都沒付出,隻打了兩場大敗仗,就得了燕雲十六州,這運氣,簡直逆了,主角也不過如此了,在這種情況下,隻要趙佶不幹傻逼事,絕對是躺著就能成為燕雲博弈過程當中的最大贏家。

而蔡仍,也因為不願同室操戈,而做出了這麼大的犧牲,不論是在大宋的官員中,還是在大宋的民間當中,都得到了極好的名聲,甚至有民間藝人將蔡仍的事跡編成了段子到處傳唱。

現在,蔡仍不再是之前的反賊,而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在大宋擁有極高的威望。

李邦彥又道:“陛下與蔡仍關係非同一般,當善加利用……陛下,可下旨冊封蔡仍為遼東王。一來,坐實蔡仍的身份,使其一直與女真為敵,以解咱們大宋來自女真的壓力。二來,也可以交好蔡仍,如果將來大宋與女真、黨項發生摩擦,可以請蔡仍來聲援大宋。”

李邦彥的意思,誰都能聽明白,無非是:蔡仍納了你趙佶的三個女兒趙宓金、趙福金、趙富金,你趙佶是蔡仍的嶽父。在拆夥之前,你趙佶和蔡仍之間的關係也不錯。是,蔡仍曾背叛過你。可現在蔡仍已經退出燕雲把燕雲十六州給你了。你看,是不是想辦法修複一下你和蔡仍之間的關係?這樣,將來咱們大宋也好有個強有力的幫手不是?

其實——

李邦彥所的,確實是金玉良言。

可問題是,蔡仍納的不隻有趙宓金、趙福金、趙富金,還有趙佶的姘頭李師師,算是給趙佶戴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

這讓趙佶這個皇帝怎麼忍?

他趙佶要是連這都能忍,讓世人怎麼看他這個皇帝?還不得笑話死他?

因此,趙佶根本就不接李邦彥的話,並暗暗下定決心:“等大宋緩過來勁,朕不僅要出兵攻打台灣,還要聯合女真、高麗滅了蔡仍!”

李邦彥所的,其實是最近在趙宋流傳的一種主流價值觀,大家都覺得大宋該借著趙宓金、趙福金、趙富金交好蔡仍,一來,這可以保證燕雲的交割,二來,這可以引蔡仍為大宋的強援。

當然,大家也都知道,蔡仍偷走了李師師,給趙佶戴了一頂明晃晃的綠帽子,還背叛過趙佶,讓趙佶不計前嫌跟蔡仍化幹戈為玉帛,有點難為趙佶。

可大家又都認為,趙佶不是一般人,是一位帝王、是一個梟雄,應該能忍別人所不能忍。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邦彥才敢當眾提出這個建議。

不想,趙佶讓大家失望了,他根本就不是這樣的帝王、這樣的梟雄。

見趙佶的臉已經沉了下去,王黼出列道:“打鐵還需自身硬,咱們大宋不能總想著依靠別人,還需要自強起來。”

到這裏,王黼衝趙佶一拜,道:“陛下,臣建議,咱們大宋練兩支新軍,否則,大宋將無以自保,尤其是在收複了燕雲之後。”

王黼此言到了趙佶的心坎上。

趙佶對童貫和大宋的軍隊這次北上的表現,實在是太希望了!

趙佶有時候甚至在想:“如果蔡仍不選擇撤出燕雲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大宋,而選擇率領百戰之師南下,朕是不是就要當亡國之君了?”

一想到這種可能,趙佶就不寒而栗!

所以,聽王黼提議練兩支新軍,趙佶立即就答應道:“愛卿此諫,實屬興國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