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朕算是對得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了(求訂閱!)(2 / 3)

從蔡仍的設置上,不難看出,蔡仍主要是以宋朝的管製為架構的。

不過,這其中,蔡仍又做了不少改動。

首先,蔡仍將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中書省給拿了出來,而且,不僅如此,蔡仍還打破了中書令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的故狀,將中書令給了宋江。

蔡仍這麼做,當然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要突出政治部的重要性,他甚至將政治部提到了幾乎相當於門下省的高度也就是宰相的高度——其實,蔡仍這就是在變相的實施黨領導一切,凸顯他推行的綱領的地位。

另外,蔡仍在原有的六部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五部(即:宣傳部,教育部,農業部,交通部,商業部)。

這五部,既是分宰執們的權,防止他們權力過大,也是接下來蔡仍施政的重點。

換而言之,蔡仍準備發展宣傳、教育、農業、交通、商業。

除此之外,蔡仍還準備推掉高麗的北部地區,完成遼東的統一。

不過——

因為自己剛占領高麗南部地區,需要先解決民生的問題——蔡仍得先保證,自己治下之民不會因為戰爭而活不下去,自己的遼東政府不會因為戰爭而發生政變,才能發動戰爭。

所以,蔡仍準備再等等,等秋收結束了,大家手上有糧心中不慌了,再去平定高麗的北部地區……

……

宋軍將燕地的富戶(押)送給金人之後,燕地富戶的田宅,很快就被常勝軍肆意占據。

有人指責王安中,他對此不聞不問,坐視不管。

王安中一概不理。

其實,王安中對此也很為難,他雖然是燕京的最高行政長官,但對於此事他也真是管不了,因為將燕京富戶田宅交與常勝軍是朝廷的重大決策,他豈敢違背?

常勝軍四處驕橫跋扈,發生了多起侵奪民田之事。

因而,民不聊生。

更為悲慘的是,有些原遼臣的家屬竟變成了乞丐,他們處處遭受困辱,甚至無辜被常勝軍殺戮,而又狀告無門。

由於常勝軍的搶掠和騷擾,由於宋朝政策的失誤,由於燕山府的軟弱與茫然,導致燕京地區許多人家更加流離困躓,使得大宋重失燕人之心。

燕京人對大宋很失望,在他們看來,大宋別跟遼國和遼東相比差遠了,甚至都不如女真人。

可惜!

民心與民意產生的變化,並沒有引起童貫等人的注意。

現在,童貫等人的心,全都放在了怎麼跟趙佶交代上。

童貫跟一眾幕僚商議過後,給趙佶上了一份賀表,稱賀收複燕雲:

恭惟陛下神機先物,前知北虜滅亡之兆。自政和八年,金國遣使通好,約結夾攻,至宣和四年,虜主播遷,耶律淳篡立,幽燕之民,久懼塗炭,延頸款關,願歸中國……

縱觀這份賀表,其實就是,將趙佶吹得英明神武、運籌帷幄,淡化宋軍的兩次大敗,誇大大宋的政治正確,先是感化了高鳳等人獻了易州,又感化了虜中最強的常勝軍獻了涿州,最後感化了蔡仍獻了燕雲十六州,不戰而屈人之兵,然後又吹出了幾場本來沒有的大捷。

對此,趙佶並沒有給於回應,倒是百官因此而朝賀,王黼更是給趙佶上了一道極盡吹捧之語的賀表,“陛峻明堂,既揭平朔之號;軒藏石鼓,仍題複古之名。鍾虞銘金,則應牧野誓師之時;印章篆玉,則示漢將破胡之兆。承九清之命,而整神霄陰相之旅;建三辰之旗,而向太一下臨之方……”

不久,也就是在吳玠率領最後的金吾軍離開薊州之後,童貫和蔡攸接到趙佶的手詔,令其班師回朝授勳,將燕山府的軍事統帥權交給詹度。

詹度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爺爺官至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兼權參知政事,贈少保齊國公,顯赫一時,其父親官至翰林學士國子司業,可以是世受大宋皇恩。

詹度本人很有才幹,政和初年知真州時,朝廷考核得優等,加直龍圖閣,三十六歲就擔任兩浙轉運使(即浙東、浙西兩路轉運使),掌管兩路財賦兼有監管督察州縣地方官吏的權力,宣和三年出任馬步軍都總管、中山安撫使等職,鎮守河北戰略要地中山府。

童貫一直很賞識詹度,這些年來也一直不留餘力的提拔詹度。

當初,蔡仍跟趙佶要詹度,也是童貫向趙佶進言萬萬不能將詹度給蔡仍的。

詹度很感激童貫對他的知遇之恩,因此,在代表燕山府給童貫和蔡攸送行時,詹度作了一首《平燕雲》,稱讚童貫和蔡攸為英雄:“長亭春色送英雄,滿目江山映日紅。劍戟夜搖楊柳月,旌旗曉拂杏花風。行時一決平戎策,到後須成濟世功。為報燕雲諸將吏,太平取在笑談中。”

童貫和蔡攸班師回朝後,王安中發出通告,招集散民,安撫民心。

那些因避禍而逃到山中的燕地居民,開始陸陸續續地返城,燕京城裏逐漸有了一些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