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煤和石油,那也完全不是問題。
不論是煤,還是石油,在這個時代,甚至是更早以前,就已經被發現了,並且已經發始使用了。
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記載是在漢代。
不過當時煤還不叫煤炭,而是稱作湮石、石涅、黑丹等。
漢書中有記載,“豫章出石,可燃為薪”。
不少文獻中還有記載,西漢時煤炭就已經被作為燃料來煉鐵。
漢以後關於煤炭的記載越來越多,像《豫章記》中就提及到了用煤炭來燒飯。
可見那時煤炭的用途已經很日常了。
除了煉鐵、燒飯,南北朝時期,還有記載表明,當時人用煤炭來取暖。
而到了宋朝,用煤還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宋朝開始用焦炭煉鐵,這是冶金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發明,相比於歐洲,中國要早了好幾百年。同時,宋代也是古代開發利用煤炭最有成效的一個時代,是煤炭在中國大規模開采和普遍使用的一個時代。也是在宋代,“煤”正式成為了煤炭的名稱。
石油同樣也早就出現了。
幾十年前的沈括,就在其《夢溪筆談·雜誌一》中寫下:“鄜延境內有石油,舊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而沈括隻是最早用文字記錄下石油的人,其實中國人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並且開始使用石油。
因此,蔡仍將煤和石油用在蒸汽機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有,為了方便研究,蔡仍還強行規定了精準的度量單位。
蔡仍以自己的一步為米——當時,蔡仍當著十幾萬人的麵邁了一步,並將那一步定為“一米”。
爾後,蔡仍當眾宣布,這就是他這個政權的長度單位,並且規定,一米等於十分米,一米等於一百厘米,一米等於一千毫米,一千米等於一公裏。
為了精確這個長度單位,蔡仍還讓人將自己這一步製作成了十個一比一的銅像,作為原始的度量單位。
從蔡仍的所作所為上,就不難看出,蔡仍是準備強行開起工業革命了。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麵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在加速度和質量一定的情況下,物體加速度的大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與物體質量的倒數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蔡仍強行開起的工業革命不久,蔡仍就提出了力的三大定律,為機器的製造和應用解決了理論基礎知識。
不久之後,蔡仍又對自己提出來的力的三大定律加以補充: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至於具體的力學方程式,年頭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蔡仍也忘了,所以,他也就沒有提供,任由以後的人慢慢總結去吧。
一場革命,是不可能由一兩個人來完成,它必須是無數人共同推動的。
既然發展了工業革命,蔡仍勢必不可能不對自己軍隊的武器進行升級,哪怕在此之前,自己軍隊的武器已經是當世最先進的了。
這次武器升級,蔡仍主要還是在槍炮方麵進行升級。
首先是槍。
這次,蔡仍命人在彈道和打火方麵上下足功夫,最終目標是研究出射速和精準度都級高的燧發槍。
在此之前,雖然蔡仍的軍隊已經配置了火銃和三眼銃,但這兩種武器都屬於火繩槍,弊端太大,遠遠無法跟燧發槍相比。
燧發槍相比較火繩槍,可以是,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並且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
隻有這樣的火槍,才能取代弓弩,成為軍隊的製式武器。
關鍵是,燧發槍的成本較低,也便於大量生產。
上一世的歐洲,在燧發槍被研製出來了之後,裝備了整整二百年時間,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