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貫之所以能夠複職,那是因為趙佶希望童貫可以處理好金人侵占雲地九州一事。
趙佶給童貫的底線是,大宋可以放棄雲地九州,隻要金人不再繼續南下入侵大宋了。
而趙佶給童貫準備的談判籌碼是,立即支付他們大宋答應給金人的歲幣,包括他們大宋曾答應借給金人的糧食。
所有人都知道,在金人已經入侵大宋並奪走大宋的雲地九州的情況下還選擇用錢糧來買平安是極其軟弱的表現。
可有些宋人(尤其是大宋的掌權者)卻覺得,在現在這個內憂外患的時刻,大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承受金國的戰火,為此,可以放棄無關緊要甚至還是一個負擔的雲地九州。
是的。
在很多宋人看來,雲地九州需要承受西夏、韃靼諸部、金人的圍攻,屬於一塊四戰之地。
而且,雲地九州的官、軍、民眾還需要大宋朝廷來供養。
關鍵,大宋有更適合擔任邊境的河東地區——河東地區不像河北地區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必須依靠燕地進行防守,河東地區,山河表裏,關險重重,易守難攻,完全具備當邊界的任何條件,因此,在很多宋人看來,就算沒有雲地九州作為大宋的邊界,也沒有關係。
因此,大宋實在是沒必要緊緊抓著雲地九州不放,尤其是在現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當然了,童貫如果能將雲地九州從金人的口中扣出來,那就更好了,畢竟,那是一塊不的地盤,而且那裏也可以作為大宋的邊界,另外那裏盛產戰馬,可作為大宋的產馬地。
所以,趙佶在給童貫準備了充足的籌碼之後,又讓童貫盡力將雲地九州要回來。
童貫也想將雲地九州從金人那裏要回來。
可金國不是大宋,他們不會崽賣爺田不心疼。
關鍵的關鍵,金國現在已經有了出兵教訓教訓大宋的意思。
在這種情況下,金國怎麼會將雲地九州還給大宋?
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宋又出了一個昏招——趙佶命童貫招納祚帝耶律延禧來宋。
趙佶之所以試圖招納耶律延禧,其實也是事出有因的。
出了張覺之事以後,在燕山戍邊的常勝軍,軍心很不穩。
很多常勝軍的將士,每言必耶律延禧,都:“此我等故主也,故主若在,豈敢投降南朝?是因為我們的故主不見了蹤影,我們又發誓不從女真,所以歸投南朝爾!”
因此,趙佶很擔心,一旦耶律延禧登高一呼,常勝軍就解體了,然後分散開來去投耶律延禧。
在趙佶想來,他對郭藥師恩寵有加。
凡是郭藥師所需要的兵械甲仗軍馬等各種戰略物資,趙宋朝廷都盡量滿足。
而且,早在兩年前,趙佶就已經下詔加封郭藥師為太尉,召他入京,為他在京城開封別築豪宅,增賜美人——自趙佶重定武官製度之後,太尉便成為武階官之首,是正二品。作為一名身在京外的武官,能獲此官銜,可謂殊榮。
金錢,美女,權力,趙佶都給郭藥師了,郭藥師為什麼還要對他趙佶有異心?
在趙佶想來,唯一的問題就是祚帝耶律延禧。
所以,耶律延禧不僅是金人的心結,也是趙佶的心結,可以,耶律延禧一日不除,趙佶就一日不放心。
正是在這種心境下,趙佶才想讓童貫將耶律延禧騙來大宋,然後軟禁起來,至少是控製起來,以安常勝軍將士的心。
童貫來到河東之後,對於隱藏在夾山深處的耶律延禧一直在密切關注著。
童貫分析認為,耶律延禧又被西夏攆了出來,還被金軍大敗,形勢很不好,現今他流離失所狼狽不堪,如果派人前去招納,他一定願意來大宋“避難”。
童貫將他的分析彙報給了趙佶。
趙佶覺得,如果耶律延禧能來大宋“避難”,那麼燕山地區自然就會穩定,因為這樣便可以絕了遼人之望。
於是,趙佶決定暗中操作一下,讓童貫物色合適的人選去夾山誘耶律延禧來大宋。
(從事後眼光來看,趙佶和童貫對此時北方形勢的分析與判斷的確嚴重失策,他們太過於看重耶律延禧的影響力,而對於金人的威脅力卻又看得過輕。)
不久,童貫便將一個番僧推薦給了趙佶。
趙佶令這個番僧手持他的禦筆絹書,秘密去夾山聯絡耶律延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