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胤禎·呂四娘·弘曆·夜明珠
第一章第一回。引子
清代初期,玄燁定平了三番之後,國威大振。
康熙五十年以後,南亞各國都受大清帝國的保護,成為附屬國。其實隻是經常派使臣來朝見,進貢而已。
進貢的那些物品,大都與老百姓無關,都是一些子和王公大臣的玩物,以博得朝廷的歡心,隻是國與國的交往,民間的交往不多。
玄燁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這老兒,皇帝做得真夠長的,於康熙六十一年駕崩,傳位於胤禛(雍正皇帝)。
這段曆史頗受爭議,野史紛紛傳胤禎篡改遺詔,將“傳皇位十四子”改為“傳皇位於四子”。這一字之差就使胤褆坐上皇帝的寶座。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那十三年的皇帝是由胤禛來做的,這個曆史誰也無法改變,二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誰還會認真?
胤禛在位期間,因玄燁給打下了版圖擴大、空前安定、邊患不多的局麵。於是,胤禛開始實施各項變法。
改革吏製、幣製、田畝土地製,稅製等。引起了涉及到的利益集團的不滿,甚至仇恨。
因此,有關篡改遺詔一事,有人推波助瀾。
胤禛為了政權更加鞏固,在任用漢族官吏的同時,清洗皇室,在全國剿滅如“東林黨”人、明代皇室後裔。等等的這些反清複明團體,捕捉明代王公大臣的遺孤。
雄心勃勃的胤禛,多數變法都有成效,不但補足了玄燁在位那六十一年的國庫虧空,而且庫銀勝過曆朝。
有人:
“這才是真正的皇帝。”
也有人:
“如此獨斷,不病死也要累死。”
還有人:
“這樣專權的做法,早晚會有人來取他的命。”
“庫銀多,誰看見了?又沒給老百姓,還是窮人多。”
等等,眾紛紜。
由此看來,胤禛好像是一個爭議頗大的帝王。
他一心想做一個青史留名的,有著‘豐功律績’的大明君,除了政務、軍務外,沒有其它的興趣愛好。
他專權有癮,對誰都不信任,朝政全由自己辦理,日夜操勞政務,親批奏折,大事都要湊上一腳。再加上登基前的數年爭奪皇位,已耗盡了心血,數病纏身。
雖然,兩個最得寵的吳、馮隨身太監每不停的嘮叨,胤禛隻是聽聽,入腦子的也不多。
但不管是帝王將相,不還是草民百姓,當感受到了生命的盡頭已摸得著的時候,也都不會無動於衷視死如歸。
真正視死如歸者如鳳毛麟角,那也都是在非常時期,不得已而為之。
吳、馮二太監見主子每日若有所思。
吳太監:
“馮公公,主子身體有些不支,倘若歸西,你我二人不是被賜死,最輕也要逐出宮門。
“吳公公得雖有道理,但有何良法應付?”
“主子是積勞成疾,不如請那兩朝元老的宰相出麵進諫,我二人配合敲邊鼓。”
“如何進諫?”
“請四阿哥(弘曆)協助輔政。”
“此事可行,那四阿哥雖足智多謀,文武雙全,但卻心地善良。”
“是啊,他胸懷大誌,隻要不是朝政大事,他也不太計較。”
“此事由我二人參與了撮合,他登基後,還能念一些舊情。”
“那如何辦理。”
“早朝前,截住張廷玉商議。”
“那老兒可難對付。”
於是,吳、馮二太監決定,在早朝前與宰相商議。
第二早朝,吳、馮二公公在殿門截住宰相張廷玉,並明了本意。
“你二人大膽!大清律都忘了?內官不許參與朝政。”
“我倆隻是見到聖上龍體欠佳,並不敢參與朝政。”
“此事老夫自有主張,今後再也不要向我提及。”
吳公公:
“你看,碰了一鼻子灰。”
“此言差矣,那老夫子,‘自有主張’。他和你我的想法相同,隻是他那當朝相爺的身份,我倆是太監,不好明而已。”
“啊!這些喝了一肚子墨水的老夫子就是不一樣。”
“這也是內、外官有別,我看那老夫子老謀深算,定能做個四朝元老。”
“你不要命了。”
“這話怎講?”
“要是讓聖上聽見,他的命活不過那老夫子,你這吃飯的家夥就要搬家。”
“和你何幹?”
“隔牆有耳,還是少為佳。”
“那,咱倆還是分頭行動吧。”
早朝已畢,文武百官散去,那胤禛把宰相留下,二人來到乾清宮。
“愛卿。”
“下官在。”
“吏部清查和精簡各州、府、縣從九品以上官員一事,已辦理月餘,不知何時能上報朝廷?吏部官員如此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