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注》的最後約有兩成內容盡是張真人對淩雲內功的評價,以及與本門武功的對比。其中重點注解了“負絕雲”一番,最主要的一點便是這門功法與“正一教”心法“琴心三疊”的驚人相似。練氣的主要穴道、經脈相似也屬正常,下間的內功心法又有幾個不會用到“氣海”、“膻中”等穴道的,又有哪一門會避開奇經八脈、十二正經的。兩門功法也是如此,關鍵在於行功路徑幾乎完全相反,卻出現了兩種屬性相近的絕頂功法,算得上奇特了。
李岩上次在一閣與常妙真神識相通、功法合流,自然是清楚行功路線的。“負絕雲”修煉時較為特殊,乃是起於背心“靈台”,之後沿著督脈的“陶道”、“大椎”一路上行至頂門“百會”進入任脈,再沿著任脈一路向下,經由中下丹田淬煉之後經“會陰”入督脈,經“尾閭”向上最後回到“靈台”,完成一次周。這是第一條“地之橋”關卡,完成之後陽氣自升,循環不定,任督二脈沿線諸穴氣息充盈,再沿著與任督二脈相交的穴道走向諸正經、奇經,最終真氣會與“靈台”,此乃大周。而“琴心三疊”則是從”會陰”起,向上連經下、中、上三處丹田,經“百會”入督脈,沿背脊一路向下至“會陰”完成一次周,陰氣自升,之後連通正經、奇經的路子也是完全相反。
這等功法一旦練成之後,意動而氣動,並不需要專程打坐搬運,也會保持循環不斷,使功力無時無刻不在保持精進。久而久之,真氣逆向運行反成了不習慣之事。比如李岩當初在東瀛練習攢簇五雷之法,運功之中碰到了重重困難,也不無其中的原因。其結果便是,李岩的功力雖然並無屬性之分,卻自然攜帶陽勁,而常妙真的運功路徑決定了她的內功偏向於陰勁。陽勁重於威力,卻易於被人卸力借力;陰勁威力了些,卻強在無孔不入,也不易被人借力。這些皆由心法決定,卻並非是可以後糾正了。
直至上次兩人在一閣功力融合,李岩陽勁在常妙真經脈中流轉一周再返回,已變成陰陽調和之後的真氣,使李岩對陰陽力道的理解更上層樓。隻是終究不是自行練來的真力,經脈雖愈發穩固,內力雖愈發凝實,但隨著功力運轉,體內真元已再次轉為偏向於純陽之力的元氣。即便他對陰勁已有體悟,卻因本身不具備這種力道,待使用時臨時轉換陰陽,不免留下運功破綻。要想無懈可擊,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通常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若依此理兩種功法練至絕頂恐將影響自身經脈、體質。以此時二人的功力而言,雖未至絕頂之境也不遠矣,卻並未出現任何不適。《考注》中張真人對此也有解析,針對“負絕雲”與“琴心三疊”兩種功法的體用,專門進行論述,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萬物負陰而抱陽,兩種功法都非普通,乃是經過前輩千錘百煉之後才得出的頂級法門,雖分陰陽,卻非孤陰孤陽,乃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像,還專門書畫了陰陽魚用以解釋功法。修煉功法時陰陽離分為佳,使用功法時陰陽調和為妙,至於如何在真氣中提煉陽中之陰、陰中之陽,使真元兼具陰陽之像,張真人未曾習練“琴心三疊”與“負絕雲”中的任何一種,也隻是做了推測、提出設想而已。至於參考著“琴心三疊”對一些運功細節進行調整之後,是否會出現真氣相合時滌蕩雜質、穩固經脈的效用,這些東西卻沒有任何記錄,隻能靠以後自行體悟。
張真人未曾練過兩門功法,隻是從於九音處領教過“負絕雲”,傳授常妙真時了解過“琴心三疊”心法,心中思想體悟卻比李岩這樣習功數載的人還要多。李岩將《考注》翻看了一遍,又閉目將張真人關於功法的奇思妙想結合平時運功行氣的實際情形細細思量,這才明白自己與這等大宗師的差距。
之後依照張真人設想,運轉功法,自查真氣本源。之前自己頂多審視真元在經脈中流轉情形,這次卻要更進一步了。良久才發現真氣中並非獨有陽之一味,陽動而陰靜,陽浮而陰沉,陽大而陰微,陽聚而陰散,平日裏練功,隻道這些藏於陽中的陰勁是些雜氣渣滓,每想淬煉提純而不可得,且在與常妙真真氣合流之後又壯大了許多,後來還頗為擔心,如今才知緣故,這本就是陽中的純陰之氣。想必常妙真經脈中也包含了不少這樣的純陽之氣。
眼見張大通、韓琦還在探討刀法,隨口與他們了一通,畢竟自己於刀之一道領悟不多,也就起身外出走動。方走到院門,就聽見有人嗬斥:“什麼人!”身隨音至,正是負責夜間守衛的心湖。“道”、“心”、“通”、“靈”四代弟子,他應是嶽陽、常妙真師侄一輩,李岩還是認識的,當即道:“夜間無事,我想外出走走,不妨事吧?”
心湖見他不是要探查宗門所在的道觀,又知他身份,自然不加阻攔,隻是道:“山上風寒露重,師叔還請注意。若有事情喚我便是。”著一拱手,隱入暗中。李岩卻是有些尷尬,常妙真一直稱他“貴客”,頗有見外之意,這些弟子一個個卻都跟著嶽陽稱呼他,心湖比他還大上十來歲,如今隻能喊他“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