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十二月廿九日(114年1月7日),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時年9歲;嶽雲和張憲被斬首。
嶽家軍被改散整編,他手下的部將,除了王貴等極個別人得到重用,多數受到排擠,有的被除名、革職,遣送遠州編管;李通再次選擇了改換門庭,投靠到金國,被完顏亮任命為右司員外郎。
由於李通善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因而得幸於完顏亮,後累官至右司郎中,遷吏部尚書。從此,到其門下,拜謁、請托,賄獻珍寶之人,絡繹不絕。
正隆二年(1157)正月,完顏亮詔左右司禦史中丞以下官員,奏事於便殿。
完顏亮當眾大聲評:“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曾多次試過你們。朕隻要詢問人才事宜,汝等若不薦舉同類,必定推舉平日關係密切之人。”
他早就聽過,凡是女真、契丹的官員遷升,必定托刑部尚書完顏烏帶、簽書樞密完顏遙設,預作鋪墊,再由左司員外郎阿裏骨,上奏其事;而渤海、漢人的官員提拔,必須經吏部尚書李通、戶部尚書許霖,先在郎主麵前,代為請托,而由左司郎中王蔚,奏稟其事。
完顏亮鄭重其事地宣布:“凡在冊官員,朕認識的稀少,不認識的眾多,都是人臣,豈有遠近親疏的不同呢?隻要恭謹職守,沒有過錯,尚書、侍郎、節度使,都可以任用;萬一失職,犯下大罪,必定嚴厲懲罰,包括你們這些薦舉之人,一個也跑不掉!”
“郎主聖明,屬下謹慎為國,豈敢有負重托!”李通立即雙膝下跪,叩拜不已
“謹遵聖諭,謹遵聖諭!”其餘眾臣亦趕緊下跪,個個戰戰兢兢……
不久,李通再次獲得晉升,官拜參知政事。
完顏亮野心勃勃,自恃國力強盛,早就欲待大肆征伐,以便一統下。曾對身邊的宦者梁珫,私下過:“下一家,然後可以成為正統。”
李通從梁珫那裏,揣知其意之後,經常與張仲軻、馬欽等阿諛輩,在完顏亮跟前,盛讚江南物產之富庶、女子之柔美、玉帛之豐饒……
“海島蠻越,臣等皆知道路,彼將安往?”李通今日此刻,聽得郎主議論興兵攻伐江南之事,當即抓住機會,大肆蠱惑,補充著,“臣在宋時,曾帥軍征蠻,所以知其事也。”
“朕若果真,興兵南伐,”完顏亮轉身對布薩師恭等人詢問,心中似乎還有些許疑慮,“汝等將帥,真敢統軍征戰乎?”
“臣等受恩日久,死亦何避!”布薩師恭躍躍欲試,抱拳回複。
“臣觀意,欲絕趙氏久矣!”蕭裕的內心深處,非常不讚同完顏亮的計劃,但卻不敢正麵直諫,生怕觸怒完顏亮,落得個丟掉頭上烏紗帽、被抹去爵位、甚至砍頭掉腦袋的下場,也不願意違背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故意迎合、讚同完顏亮的計劃。
蕭裕采用的是欲擒故縱之術,試圖與完顏亮玩一手忽悠的把戲,目的是希望借此來阻止完顏亮出兵南下伐宋。
他有些故弄玄虛地:“郎主,何必勞師動眾,浴血廝殺呢?”
完顏亮甚覺有些愕然:“何以知之?”
“趙構偏安一隅,紙醉金迷,胸無大誌,且無子息承繼,樹立疏屬,曠延持久,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蕭裕從容回答。
“張愛卿,”完顏亮見張浩默不作聲,特地相詢,“汝謂蘇州,與大名孰優?”
張浩心知其用意,亦不敢當麵進諫,為打消完顏亮南侵之欲望,思忖良久方才回答:“此二城麼,不可比也!”
“那,”完顏亮非常不解,“因、因何緣故?”
“宮室、車馬、衣服、飲食,人之所美也。”張浩侃侃而談,“江南湖地卑濕,舟船以為居,魚蝦以為釀,夏服焦葛,猶不堪其熱。以此言之,殆不侔矣。”
“爾等無知,然則讚我也,”完顏亮滿臉不悅,稍停又,“古人謂,‘燕雀豈知雕鶚之誌’。朕若舉兵滅宋,不過二三年,然後討平高麗、夏國,一統之後,論功遷秩,分賞將士,彼等方知,今日之言,大誤、大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