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登臨嶽麓相選地脈 欣幸洮河觀賞流珠(1 / 3)

話老子騎青牛,牛頭站立灰鼠,金虎背伏玉兔,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烏龍尾盤青蛇空中護行,走出紫雲山,一路東行,奔往來到嶽麓山。

嶽麓山坐落於古絲綢之路金城關(今蘭州)之南,素有金城“南大門”之稱,是狄道連接臨夏、甘南、隴南、定西的扭帶。還因其位於洮河之濱的狄道郡城之東,亦稱東山。後因宋時建東嶽廟於山麓而得名。此章為顯示其山大氣,故不曰時名東山,而用今名嶽麓。

老子一行來到嶽麓山下,眼前是五彩繽紛的秋色。這山其實不大,僅數十丈,卻有幾份韻味。雖然是在秋季,卻依然楊柳輕拂、鬆柏滴翠、碧水環繞、花放鳥鳴山光水色秀美奇麗,在萬綠叢中,銀杏泛黃,楓葉漸紅,檫樹塗上澄色,可謂野趣橫生,充滿魅力,毅然送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上山有左右兩條路,左路開闊平坦,右路狹窄陡峭,老子一行選擇右路,拾級盤旋而上。山勢雖不險,但越爬的高,就越見的風景多。登到一石壁台前,但見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從東而來,洄環左右,與溪水交彙,泠泠作響,且有花草樹木掩映,鳥回翔。夏秋之交,台上觀之,恍如禦風而遊太虛。臨近山頂,才忽然明白,原來左右兩條路就山勢形成一個圈,順轉和倒轉的效果是一樣的。上到山頂一寬敞平台處,便可以俯瞰狄道城郭。向北放眼望去,美麗的洮河沿著古絲綢之路向北而去,良田萬傾,人家參差,人生浩渺,地無窮,狄道城象個乖巧的孩子,依偎在洮河的懷裏。老子立於一株頗有些年頭的梧桐樹下,禁不住讚歎道:“此山不比凡山,仿佛是有靈氣的滋養不見一絲蕭條荒涼之感,倒頗有幾份隴上江南的風韻。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山便是最佳之詮釋”。

聽老子出此言,秦佚也來了興致,吟誦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製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於飛,熠耀其羽。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老子對秦佚笑道:“你所頌乃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叔所著國風《東山》也,不過此東山非彼東山。”

秦佚道:“先生所言極是,詩中所言東山,乃當年周公伐奄駐軍之地,應在今日楚國。時才聞先生讚歎此東山,我一時興起,便將此東山當做彼東山了。”

老子與秦佚等站在嶽麓山上,再往四周眺望,除自然的勝景以外,仍有村落,人家,田地,但不失脫離凡塵的仙家境地,比起那些名山來,這山大概更象一位農家平實而清俊的村姑,不粗不貴,不泯然眾山。老子又情自禁地讚歎:“此地山靈水秀,真勝景也!”言罷,又問身後眾生肖道:

“我看此地及佳,地脈亨通,就在此築房造屋如何?日後,我等就在修身養性如何?”

眾生肖都頻頻點頭。

秦佚道:“築房造屋之事交予我辦,明春即可入住。”

老子笑道:“不忙,明秋入住即可。”

秦佚不解道:“為何要待明秋?”

老子言道:“我與眾生肖還將遊曆些許名勝古跡,到三危山方可返回。如此算來,最少還需一年時間。”

秦佚道:“我知先生用意,就依先生所言,明年秋季保您入住。”

眾生肖即刻歡呼雀躍起來:“好啊!師傅要領我等見識個多名勝古跡,甚幸!甚幸!”

老子微笑慎怪道:“你等切莫得意忘形。”

秦佚也忍俊不住笑出聲來。

老子眺望東方,手指一隱約可見村莊,問秦佚道:“那村距此地不遠,我等今晚前去借宿如何?”

秦佚道:“那村名喚槐裏,乃我舅父居地,他也是喜道之人,家境還算富足,先生築房造屋所需物料,該應有盡有,可使用。他家還專門為我留有一套宅院,先生一行可在此多住時日。”

老子道:“就依你。”

於是,老子騎上青牛,牛頭站立灰鼠,金虎背伏玉兔,白羊緊跟,毛猴肩立雄雞,黃狗與胖豬隨後,由秦佚騎白馬引領,烏龍尾盤青蛇空中護行,走下嶽麓山,再,一路東行,奔往槐裏村。

站在紫雲山看槐裏村似乎很近,其實足有二十餘裏。好在道路通暢,老子一行走兩個時辰,便來到槐裏村邊。隻見一顆千年古槐立於村口,樹高約有五丈枝葉茂密,頂如華蓋。雖曆千年滄桑,卻毅然蒼勁挺拔、生機無限。據秦佚講,當地村民都稱古槐為為神樹,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來此燒香的。槐裏村名稱的由來,便與這棵千年古槐樹有關。

相傳這是個相當久遠的故事。那年臨洮一帶雨水較大,洮河水暴漲,淹沒兩岸很多村莊。一有位老漁夫,一在洮河裏打魚。晴朗朗的突然不知道怎麼就變的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待到風平浪靜時,他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隱隱約約得就看見前邊裏有座霧蒙蒙的山。他把船慢慢地劃了過去,近了他已看見山腳下的有棵大槐樹,大槐樹下躺著一個打柴的樵夫。他便係好了船,走了過去問路。樵夫:“老人家你從哪裏來,你問我這是什麼地方,這裏沒有地名。我隻知道從俺爺爺的爺爺的那輩起逃荒到這裏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來時就帶了這麼棵槐,看它今就長成了這麼粗。”

漁夫孤身一人,覺得這裏是仙境般的世外桃源。便搭了個棚子住了下來。開一片荒地,養幾隻黑羊,喝一盅老酒,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以後又過了許多年,陸陸續續的又從四麵八方搬來一些逃水災的鄉民,同老漁夫一同養黑羊,這便人煙漸漸多了,成盛產養黑羊個村莊。凡有外地人來買黑羊,問在何處,便有人告曰:在古槐裏。人們就給這村莊起古槐裏個名字。

正因為古槐裏有黑羊,於是又引出下麵一段故事,即“羊皮換相”。

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百裏奚,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製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百裏奚的妻子杜氏是個很有見識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曠世奇才,於是就鼓勵百裏奚出遊列國求仕。百裏奚從南陽出遊求仕後,曆經宋國、齊國等國家,因為朝堂裏無人,都沒有得到錄用。在齊國,百裏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討,繼續求仕生涯。在齊國郅地,他遇見了蹇叔,兩人一番高談闊論,就結為知己。此後,在蹇叔的舉薦下,到虞國當了個大夫。晉國滅虢國後,把矛頭指向虞國。晉國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君及其大夫百裏奚。由於他拒絕在晉國做官,被晉國充作奴隸,在穆姬嫁給秦穆公時候,陪嫁到秦國。百裏奚在去秦國的途中,逃回到楚國。楚國國君楚成王聽百裏奚善於養牛,就讓百裏奚為自己養牛。剛當上秦國國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誌的國君,聽了百裏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贖回百裏奚。秦穆公的謀臣公子縶:“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裏奚的才能,才讓百裏奚養牛。若用重金贖他。那不就等於告訴人家百裏奚是千載難遇的人才嗎?”秦穆公問:“那我該怎麼樣才能得到百裏奚?”公子縶:“可以貴物賤買,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裏奚。那樣楚成王就一定不會懷疑了。”然而,黑公羊隻有臨洮一帶盛產,秦穆公便派人來臨洮,在槐裏村尋到五張黑公羊皮,去楚國換回了百裏奚。當百裏奚被押回秦國後,秦穆公親自接見了百裏奚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並與他商談,討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言無不合。穆公十分高興,要拜其為上大夫(上卿),委以國政,實際上就是把秦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百裏奚。百裏奚堅決辭讓不受,並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當上卿。最後,秦穆公就讓他用很重禮,將蹇叔請來秦國,讓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國的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