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青羊肆師徒會前約 公輸班創意獨角獸(1 / 3)

話老子騎青牛,灰鼠站立牛頭,由徐甲牽引;白虎背伏玉兔,白馬背立雄雞,青羊、毛猴緊跟,黃狗與胖豬隨後,烏龍腿爪盤蟒蛇遊蕩上方,離開榮德山,一路南行。半月有餘,來到坐落於蜀地D西南郊的青羊肆。

青羊肆現名青羊宮,為蜀地第一道觀。今人觀之,其南臨曲徑通幽的百花潭,西望唐代詩人流寓D時的故居杜甫草堂,東鄰祭祀呂洞賓、韓湘子的二仙庵。道觀始於周,初名“青羊肆”,後稱青羊觀。到唐代先改名“玄中觀”,後又改“觀”為“宮”。五代時改稱“青羊觀”,宋代又複名為“青羊宮”直至今,已成為旅遊聖地。遊客去D,若不到青羊宮,便無有顏麵言去過D。

然而,兩千五百年前,青羊肆是蜀西山地少數民族與蜀西平原漢族進行物資交流之地,是以買賣青羊為主的市場,因其時為蜀國D西麵進入城區的交通要道,故又稱為“漢夷交會之肆”。在此地西北處,有一座神廟,為商客集資所建,以保佑漢夷交會順暢。神廟門前,有兩塊半人高石頭,一石近圓,一石近方。圓石上麵的紋飾像青羊圖,與神廟一同,見證著青羊肆的興衰。

老子師徒一行來到青羊肆漢夷交會之場地,雖然已是午後,但青羊肆依然人頭傳動,青羊咩咩。身著奇裝異服、發飾千奇百怪的商客,手牽青羊,穿梭來往。整個交會場,一派喧囂。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徐甲及眾生肖觀見此地如此熱鬧,便心中癢癢,爭先恐後前往,好欲近入其中觀瞧,被老子喚住,厲言道:“莫要打擾。”言罷,命徐甲與青羊進入交會場查看。師徒一行則繞過交會之場,徑直奔往西北處神廟。

對青羊肆及這神廟,老子並不陌生,早在其前世在庭為太上老君時,就曾到過此地。那是青羊肆建神廟之初,廟門前僅有一方石,立於廟門一側。這日,老君攜五方帝之一者東方青帝之童子,下界遊曆此地,見百姓背馱青磚建神廟,十分辛苦,便令青帝童子化青羊主動幫助托運。神廟建成後,青羊又化作紋飾像青羊圖圓石,於廟門另側,其元神化作一股清氣,與老子一同返回庭。從此,青羊肆更加紅火,青羊價格一路飆升。青羊肆商客及當地百姓為紀念青羊,將神廟喚名青羊肆。

如今,老子師徒一行來到青羊肆神廟,廟前方石、圓石俱在。推開廟門,有一少年正在打掃廟院,見老子一行到來,便急忙丟下掃帚迎上前來,作揖道:“您可是函穀關西行老子?”

老子道:“正是。你是哪位,為何知我?”

少年回稟道:“我叫公輸班,奉師傅之命,今日定有聖人到來,特清掃廟院恭候。”

老子道:“你師傅是何人,現在何處?如何稱呼?”

少年道:“我不知師傅姓氏,今晨出去尋訪故友,明日方歸。”

正話間,廟門再度被推開,西甲與青羊引一人進來。那人也不言語,衝老子拜伏於地叩首言道:“師傅千安,弟子終於又與您老會麵矣!”

老子已猜出此人是尹喜,命徐甲將其攙扶起,慈愛上下打量,言道:“子果真信守前約,先前到來。”

那人振衣而立,再作揖拜道:“弟子已行道千日,特來青羊肆尋師傅。師傅如約駕臨,弟子受寵若驚。”

眾生肖也隨即圍攏過來,衝尹喜點首呲牙,以示歡愉。

少年引老子師徒進入廟堂,尹喜講述了離別老子後的修道曆程。

三年前老子於水柏林與尹喜約定:“子行道千日後,於D青羊肆尋吾”。尹喜在柏林觀中繼續潛心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尹喜謹記老子教誨,繼續虔心研讀《道德經》。並在觀中修造老子塑像,供來人祭祀。便移出柏林觀,回到山後十餘裏的故裏尹道寺。尹喜還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既高深,又廣大,深得後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後人在尹道寺殿前書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

尹喜《關尹子》自著九簡後,遵老子“會蜀之青羊肆”所約,告別柏林觀,離開故裏水,入蜀,歸棲於武當山柱峰三門石壁下。此段經曆來容易,其路程艱辛是難以言表的。

當年老子離開水柏林後,尹喜便在考慮,如何依老子所言“你還有一段問道之旅尚須完成。”他經過深思熟慮,決意我要去求仙學道,要選擇一個適合隱居的地方。他又回到函穀關,做最後抉擇。函穀關的東北邊是雲台山,西南邊是少華山、太華山。此時的華山早已是道家極為重視的洞福地,而武當山還不為世人所熟知。武當縣治到各地的路途裏程,東北至東京九百八十裏;東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裏;西北至長安九百裏。然而,華山、雲台山這兩地方離戰亂的地方太近,不太適合歸隱。於是,他繼續向南走,越過秦嶺,經過伏牛山,從漢水北岸到漢水南岸。最終,他來到了武當山。武當山的西北部是秦嶺山脈支脈,西南部為神農架。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水穀地從西向東延伸,武當山正好聳立於其出口處,正是道家夢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心意已決,尹喜從函穀關一路奔波而往武當山。曆盡千辛萬苦,尹喜來到武當山下,向上攀登道山腰處一岩洞中休整歇息。從岩洞中仰望蒼茫群山,很容易看到一座直衝霄漢的山峰,那裏常年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的大頂讓尹喜產生了無限的遐想。他開始不由自主地留意這座山峰,他發現,這是武當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的大柱屹立於群山之上,所以被稱做柱峰。柱峰仿佛是君臨萬方的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這時,尹喜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次問道之旅才剛剛開始,他還要穿過逍遙穀,越過展旗峰,登上百餘丈高的柱峰。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巔峰或許意味著高遠至境,在與相接的絕頂修身問道才是最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