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1 / 2)

“孫總,馬總,我們可以好好談談電子支付的事情了。”何小薇微笑道對孫德棣和馬芸道。

“何經理,銀行業務其實我們不太懂,您是金融專家,有一個問題看看要怎麼解決?”孫德棣首先問道:“我們的淘寶網和馬總的天貓網,都是國內最大的個人電子商務網站之一,每天成交筆數和成交額都很多。為了促進用戶增加交易,我們又推出了支付寶擔保交易的模式。”

“這種擔保交易模式,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用戶的熱烈歡迎,支付寶交易呈現爆發性增長。這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支付寶結算量上升之後,結算效率的問題出現了。簡單地說,就是對賬對不過來了。”

孫德棣對何小薇講解支付寶目前的窘迫。

原來,除了少部分買家開通了網銀能在線支付外,大部分買家仍通過銀行、郵局彙款等方式付款,他們將錢打到支付寶在各大銀行的對公賬戶上,然後由支付寶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易進度。

淘寶網負責結算的員工需要每天盯著公司的賬戶,每入一筆賬都要以手工形式記錄下來,再根據彙款信息裏備注的淘寶ID和訂單編號匹配買家的實名信息,核對後再通知賣家發貨。

但這樣做也會產生問題,例如有的買家彙了款卻沒有寫備注,有的買家雖然寫了備注,但是經過跨行轉賬到支付寶賬上時,備注信息沒有了。

這樣,轉過來的錢就無法和交易對應,淘寶也無法通知賣家發貨,整個交易流程隻能被迫中斷。

有時,為了找到付款的買家,淘寶客服還在淘寶網首頁掛出一個“尋錢啟事”,但這樣做的效果也不好,有時候找到買家了,商品卻下線了。

最初,支付寶員工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對賬上。他們將各家銀行交易處理的異常數據填寫在筆記本。逐筆找銀行人工核對。起初,這種人工的方法還可以維持,但隨著交易筆數的增加,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買家備注信息不全隻是影響交易效率的一個方麵,由於支付寶是通過其在銀行的對公賬戶向賣家付款,對公賬戶開戶行的交易處理能力也很重要。

他隻說了淘寶網,但他相信,馬芸的天貓網也是一樣。

“何經理,問題就是這樣。我們迫切希望銀行能給我開放更多的端口的權限,增加支付寶的支付成功率,讓賬單更加清晰明了。”

“哦,孫總,您說的交易量、成交額很多,是多到什麼地步呢?”

沒想到,何小薇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吸引她注意力的卻是交易量和成交額。

“呃,目前為止,支付寶的日交易量已達8000筆,日成交額達到30-50萬元。”孫德棣道。

“取中值計算,那一年就是1.5億?”何小薇略一沉吟就算出數據。

“不不不,何經理,我們的交易量增長是非常快的,估計到年底到增長到日成交上百萬元。這麼算下來全年應該是2億多。”孫德棣糾正道。

何小薇心裏略驚。

馬芸聽到孫德棣報的數據,心裏暗暗震動。

淘寶網的擔保交易增長好快。

自己的天貓網想追上,還得十倍努力才行啊。

“好吧,就算一年2億,可是算下來,單子筆數都有幾百萬筆了,我們銀行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算下來銀行得不償失啊。”何小薇感慨道。

她是銀行的老人了,金融知識和基層經驗都十分豐富。

90年代以來,央行對支付工具進行了全麵改革,建立了以彙票、支票、本票等票據為主體的支付工具體係。

其中,銀行彙票和支票是使用最普遍的非現金支付工具。

支票主要通過同城清算所進行處理,使用範圍較小。

而彙兌、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支付方式的使用更為普遍。

那時的銀行卡大多數是借記卡,信用卡的使用量較小。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拓展,支付工具電子化趨勢明顯,銀行卡普及率和支付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預付卡、互聯網支付與移動支付發展迅猛。

在擔保支付誕生之初的2003年,央行的大額、小額支付係統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銀行體係支付結算效率還比較低。

一旦涉及跨行轉賬,就需要客戶將銀行、卡號、姓名和開戶行等信息填全,開戶行甚至要精確到分理處,否則銀行在“落地”時就找不到聯行號,找不到聯行號就進不了央行的跨行係統。

因此隻要有一個信息匹配不上,到賬的時間就漫無邊際,最長可能是三個月,有時還有可能被退回來。

所以支付寶支付的出錯率很高,和銀行間的異常數據非常多。

以致支付寶員工專人對賬根本對不過來。

不過。

何小薇看了看和分行長趙路聊天的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