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鎮又來舊客(1 / 2)

雖然今年氣極其寒冷,然而畢竟年關將至,縱然外麵寒地凍,康寧鎮上的家家戶戶也都陸陸續續忍著寒風去置辦過年的東西。家裏富餘的便多趕些路去大同府,那裏畢竟是大都市,物品種類多樣,價格雖稍微貴些,但質量也更好些。家裏生活拮據的便就近去縣城置辦年貨。鎮上有些人實在家庭困難,鄰裏之間也都資助一些,畢竟一年才有一次的盛大節日。

葉自己一人住在城東,要買的東西自然極少,倒是省了不少麻煩。而且他在社學教書,每年縣城給的銀兩並不多,他大多數都花出去了,又因他本是江湖人,常年江湖浪蕩,對過年也不是很放在心上。雖然孟夢父母雙親都在戰爭中死去,也是孤身一人,但康寧鎮畢竟是她的家,葉也不便去孟夢那裏去過年。

隨著除夕日子越來越近,鎮上的鞭炮聲頻繁地響起,劈裏啪啦的聲音預示著新年的即將到來,也在無形中驅趕著今年的寒冬。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了起來,前幾日還冰封在寒冬中的鎮,一下子又活了過來,熱氣騰騰。

要過年,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飯了。而在康寧鎮,更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家的年夜飯是在自家吃,一家人即便是三世同堂也就十多個人,康寧鎮有個習俗便是全鎮村民在鎮口的大屋集體吃年夜飯。自太祖朱元璋滅元後,殘元勢力一直侵擾著北方的鄉鎮,康寧鎮地處邊陲,自然深受其害。而戍守邊軍由於機動性較差,很多時候來不及或是無力反擊這些韃子,所以隻能靠這些鄉鎮自己保衛家園。康寧鎮雖是鎮,全鎮加起來也不過二百餘人,但一旦遇到韃子入侵,鎮子上的青壯年便一致拿起武器,抵禦韃子入侵,保護著身後的老弱婦孺。世代下來,漸漸形成了全鎮人一起吃年夜飯的習俗。

這場年夜飯自然是聲勢浩大,每戶人家的婦人們便一早來到鎮口大屋中,準備年夜飯。等到夜幕時分,大屋中二十幾張桌子齊整整擺開,在數位老人中氣十足的致辭後,這一頓年夜飯才算正式開始。葉已經經曆過兩年這樣的場景,仍然被這樣一座鎮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深深震撼。

葉這一桌都是社學中的教書先生,有老有少,都是熟讀經書之人,甚是嚴謹,那些老先生更是謹守禮法之輩,平日裏葉總嫌他們太過一板一眼,因此不願與他們來往。隻有等到大年夜的時候,才一改往日風格,有有笑,稍微年輕的更是豪興大發,與葉舉杯暢飲。

戌時過半,屋外冬風凜冽,冷寒刺骨,屋內燈火通明,酒香四溢,熱氣騰騰。這頓年夜飯持續了一個多時辰後終於結束,婦人們留下來收拾餐桌,而男人則各自回家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葉隨著人群出了大屋,雖冷氣入骨,但看見鎮上萬家燈火,竟如白晝,莫名感慨,片刻後心裏竟隱隱不安,或許是想著一旦離開康寧鎮,步入江湖後又將過著行蹤無定的日子。葉酒飽飯足,準備踱步返回城東家中,此刻鎮上燈火通明,數丈之外的事物清晰可見。葉眼力、耳力自然是下一等一的,因北方斷斷續續下了幾場大雪,鎮的主要道路清掃了積雪以便通行,但房屋、草垛、土牆以及各處道上仍有厚厚的積雪。他一眼便看見了幾條道上雜亂無章的腳印,還有積雪上一些極淡極淡的紅色。

那腳印深淺不一,顯然著力點不均,而且頗為雜亂,絕不是正常人行走所致。而那淡紅色的積雪自然是鮮血滴上之後被稀釋溶化的結果。

葉環顧四望,心神緊繃,腦海裏立即浮現了前不久進入康寧鎮的那般江湖人,他自語道:“難道是那群江湖人?”他百思不得解,便隻好循著那腳印過去,隻期望著不要是一群亡命之徒闖入康寧鎮,否則這除夕夜可真就不得安寧了。

越往前,那腳印便越雜亂,隻是一旁的積雪上卻再也找不到血跡。他正覺奇怪間,一陣極其輕微的腳步聲傳入耳中,葉立即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走去。

盞茶過後,葉瞧見鎮子口那株老槐樹下停歇著三個人,正是前不久進入康寧鎮的那幫人。而葉一出現,老槐樹下的三個人便齊刷刷地看了過來。燈火通明,周圍一覽無餘,葉站在遠處,做遠眺樣,衝著那三人道:“你們怎麼還不回去過年,這外邊可是冷得厲害啊,我可要先回去了……”他話音未落,便繼續往前走,留下老槐樹下沉默的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