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資料 神奇的微觀世界(1 / 3)

本書的背景非常宏大,地球篇僅僅是開始,後麵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描述大宇宙的神奇故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心靈對宇宙的一次探索!

195年,薛定諤(ErinShrdinger)根據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概念,提出了轟動0世紀物理史的薛定諤波動方程,利用波動的數學模式來描述物質。薛定諤肯定地:“波,隻有波才是唯一的實在。不管電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們的本質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動方程式來表達基本的運動方式。“

196年,狄拉克(PaulDira)提出量子場論(QuanuFieldhery),認為粒子是一個連續波動場中濃縮聚集的現象,因此要描述一個物質必須同時包含位於場中間的濃縮體及往外無限擴展的量子場(quanufield)。

1940年代晚期,費曼(RihardFeynan)、施溫格(JulianSh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irnaga)將狄拉克原來略顯粗糙的量子場論進一步修正為量子電動力學(QuanuElerdynais,QED)理論。透過QED理論,人們可以更精確描述光與物質交互作用時的場效應(fieldeffe),而這種場效應就是隱藏在物質作用背後的真正影舞者。

195年,物理學家波姆(DavidBh)在《物理評論》(PhysialRevi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以隱藏變量嚐試詮釋量子論」的論文,將薛定諤波動方程解釋為信息場的概念。他認為要完整描述一個物質應包括三個麵向:物質、能量、信息。物質是我們在三度空間可見的實際顯現,能量是物質間可見或不可見的交互作用效應,信息則是潛藏在這兩種現象背後的隱藏秩序。他將這種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隱藏秩序稱為量子勢(quanupenial)或隱秩序。量子勢的「勢」,就是一個事件發生與否的傾向,就好像是事件發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質的量子勢也就可以解釋為物質的信息場。物質的量子勢愈高,對外放送的信息場愈強,事件發生的幾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勢理論解巧妙解釋了薛定諤物質幾率波函數的物理內涵。依據波姆的量子勢就可推論:物質的本質隱含看不見的信息場,每種物質就有每種物質特有的信息場,透過波的幹涉作用,個別物質可向周圍的信息場(其它物質或環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時物質也會不斷地向周遭信息場釋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論可簡化為:物質粒子倘佯在一望無際的信息海中,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間所有物質所共享與共同營造的,所以宇宙萬物共享全體物質共同釋放的信息場,也就是,宇宙就是一個全息體。

1975年,物理學家卡普拉(Frijfapra)在《物理之道》(heDafPhysis)一書中提到:量子場是物理學的根本實存,一個連續的媒介遍布的空間,粒子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是來、來、去、去的能量集中體。依據波姆的隱秩序理論,物質的內在隱藏著高維度的「能量海」或「信息海」。在這一望無垠的能量海中蘊含所有事件發生的可能態,而我們三維空間的物質現象,隻不過是由隱秩序中特定量子態所投射或綻放出來的一種顯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電磁波頻譜的光所構成,海中的光振動頻率最高,當振動頻率變慢時,光就濃縮凝聚成三維空間的電磁波、聲波或物質。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組成物質的原子就像是一顆顆堅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結構就像是一座足球場中,有一顆棒球大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場的中央,圍繞在外麵的就是神出鬼沒無以名狀的電子雲。整個足球場其實是空空蕩蕩的,在這近乎真空的空間裏,就隱藏著看不見的量子場,而原子核與電子的電磁效應,就是來自於這個隱藏的能量場(信息場)交互作用的顯現。由於物質背後是依賴信息場的運作,信息場是波所組成,場的作用其實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頻轉換變成高振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