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董這三個月也沒閑著,他帶著總公司的人推銷智能立體停車塔去了。
他走了鄭州、廣州、杭州,每到一地召開新聞發布會,把停車塔的錄像放給新聞媒體,然後找公安、交通、城建、醫院、商城、區的人員開懇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
大家都對這個產品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矛盾都指向了規劃部門。因為這三個省會城市寸土寸金,規劃部門不發通行證,再好的停車位也屬於違章建築。
章董沒有灰心,又找規劃部門磋商,廣州和杭州的規劃部門準備給市政府打報告,讓他們聽信。
鄭州的規劃部門放開了一個口子,道:“隻要下麵有需要,他們可以一事一議,現場辦公去審批。”
章董便開車找停車最難的地方去磋商,結果得到了一家醫院的認可,找到市規劃部門現場辦公,一下訂了0個泊車塔。包安裝,保質一年,負責培訓管理員,50萬一台。
章董把這個消息向立泊公司傳達後,飛飛欣喜若狂,和馬維東連夜商量開工方案。
馬維東把所有焊工、鉗工、電工集中起來,確定了4人,其餘的1人維持鐵渣生產線的運轉。
飛飛帶一組施工隊先行,為安裝打混凝土基礎,巧手跟飛飛去的,當技術顧問。
韓會和鐵塔、猴子一起去進料了,馬維東在家坐陣指揮。為了不窩工,馬維東把4個人分成了4組,猴子和鐵塔各負責兩組。
會戰打響了,馬維東把主架子分成四個立柱和若幹橫梁,把15個車籠分開製作,用17米的大掛車運輸,兩個大掛裝一個塔,將配件都標上號碼,帶人去現場焊接安裝。
一次運送四部塔,往返需四時間,四組輪流押送,在當地蓋工棚,成立夥食點,兩組交替換班。
就這樣,0部塔送了一個月才全部到達施工地點。因為0部塔不在一個位置安裝,給工程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
馬維東和飛飛不得不把公司管理人員又調去了四人,分管四個組的後勤和其他事宜。
焊接安裝不比下料,是需要花費功夫的。一個組安裝一台需要起早貪晚地幹上7,這隻是焊接完畢,噴塗、裝核心部件、試車還需時間,清場、交接、培訓也需時間,整個製作過程需要個月時間。平均45(不算加班)幹一部。
這樣算來,即使一年四季都能幹的話,一年也隻能出廠80部,產值4000萬,贏利1600萬左右。去掉銷後服務支出,也就1500萬。此時,馬維東才體會到章董為啥把這個項目放在鐵渣之後了。
要想提高產量,還有一招,就是加人,培養一支隊伍不是容易的事,有活時人多效率高,沒活時你也得養著。
馬維東不主張擴充人員,隻想在這些人員身上,通過提高熟練程度,控掘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首戰告捷,章董到廠裏獎勵了所有參戰人員,鼓勵他們再接再勵,去挑戰更多的訂單。
杭州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老板,沒顧規劃部門的掣肘,定了0部。他們:“地塊是我們的,物業建設自已可以規劃,區裏停車位是按5比1設置的,不夠用,沒停車位,樓就不好賣。”
這次,馬維東和飛飛采取了就地取材的辦法,先去安營紮寨,讓開發公司負責混凝土基礎建設,他們搭好工棚和夥食點後,當地采購鋼材,然後拉隊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