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問題當務之急,盡快將他們安置妥當。安排的船隻都準備好了麼?這個得提前安排。”趙竑問賈章。
賈章道:“全部安排好了。”
“唔。”
趙誦看到蜂窩煤有些已經燃燒殆盡了,他立馬拿開水壺,將燒完的蜂窩煤夾走,又加了一個蜂窩煤上去,繼續放上水壺,這樣一來,屋子裏又溫暖不少。
趙誦抬起頭看著商議事情的眾人。
趙竑看著趙誦細心的樣子,想起之前的猜疑,他有些不好意思道:“此番將大批流民遷徙到那邊,果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之前爹爹還懷疑你做的決定,看來是多慮了。”
趙誦應和道:“爹爹的沒錯,這是一步險棋,當時爹爹這麼考慮也是情有可原的。”
趙竑聽了,便笑道:“哈哈——你能諒解爹爹,爹爹就很高興,此番爹爹還從你趙二叔那邊得到消息,據你趙二叔所言,那鹽場能出不少的海鹽,自古以來,朝廷鹽鐵專營,私鹽雖有,但量不大,而且很容易被官府查到,如今我等掌握了海鹽之利,進而可以招兵買馬、掌控朝廷,還有那邊氣十分炎熱,田地肥沃,很是適合種植稻穀,下次我去那邊一定要好好瞧瞧,我現在都恨不得吃上種出來的那一口飯了。”
趙誦能想象到那裏的發展,“爹爹笑了,等明年開春之後,那邊就可以開種起來,等割完第一茬稻穀後,就可以越臨安來,到時候爹爹就可以嚐嚐了。”
趙竑忽然道:“不過我打算押送一批從婺源縣來的鐵礦石南下。”
“爹爹要南下?還有要帶鐵礦石去。”趙誦知道趙家商號手中是有鐵礦的,其中一個鐵礦就位於徽州婺源縣,因為在南宋時期,是有私營的鐵礦的,鐵礦主可以進行開采。
那個婺源縣鐵礦,據有四五百號人,其中不僅僅有冶煉工人,也包括采礦伐炭之工。
除了婺源縣外,在淮南西路安慶府宿鬆縣城,他們擁有兩座冶鐵爐和一座炭山,工人五百餘名。
還有福州下屬各縣擁有三十五家爐戶,其中有高爐十三家,平爐九家,爐也是十三家,這些爐戶位於商號下,每年每爐都得依據不同的爐型交納不等的稅錢。
從采礦到冶煉,各道工序都安排了專門的技術工人。
當然還有其他的幾個私礦。
這些私礦都是為他們製造兵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卻製造的不多。
趙竑想著要將礦石越未來的台北城,在那裏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製造武器和盔甲了,“如今韃子南下,大宋國勢垂危,若是手中無精銳之事,將來又何談驅逐匪寇?再者流民之中可以招收不少的兵力,到時候我會親自去那裏,這件事情壓在我心頭許久,我不放心。”
趙誦一聽也是,他現在在臨安當官,因為有了一份官職,所以不能隨便亂跑,除非到時能出去公幹,如果能去泉州自然是更好了,但這公幹的地方,還不一定能確定。
眼下趙竑作為主公能親自去台灣,那就更好了,讓其他人去,還不如讓他爹去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