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林杭升繼續視察台北府,然後安置巴蜀的百姓。
台北新城按照它的建造速度發展著,這一切林杭升都看在眼鄭
不過林杭升在乎的還是巴蜀百姓的安置問題。
李由、祝況之他們按照之前那批百姓的安置情況,給這些百姓按照人口情況,分了一部分的田地給他們,除此之外,還有房屋、糧食、種子、衣服、紡車、繅車、蠶絲之類等。
百姓們分到這些之後總算有了些許的盼頭。
......林杭升至台北七日之後,港口之上又來了一批巴蜀地區的流民,相較於上一次手忙腳亂之後,這次林杭升以及屬下的官吏應對流民倒是得心應手不少。
見到李由他們安置地緊緊有條,林杭升覺得差不多了,他還要去流求路的其他地方視察看看。
離開台北府之後,林杭升去了基隆港港口。
林杭升見到此處山形似雞籠,而且三麵是山,還有一麵是海,是很不錯的港口。
他這次是特意來看船隻的建造的。
此時基隆港口一共有六座船塢廠。
其中一半主要用來督造海上所用的船隻,這些船隻幾乎都是大噸位級別的,當然林杭升此番前來基隆港,主要是來視察戰船。
這一日一大早林杭升已經來到了船塢廠。
一大清早,色剛亮,離港口很近的船塢碼頭,隻見造船工人們正在如火如荼的搬運木料,這些樹木都是砍伐自深山老林,而且看樹木的年齡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基本上是做大船的那種木紋堅固,不易開裂的那種。
工人們分工明確,其他一部分的工匠們在做龍骨,還有一部分的工匠在造船隻其他部分構件。
一條船隻,如旁龍骨、肋骨、龍筋、船殼板、舭龍骨、船首柱和船尾柱等構件。
看到工匠們熱火朝幹著,林杭升看了看邊上的主簿。
年輕的主簿方平正在低頭在空白紙上記錄起來。
方平看到林杭升的眼睛注意著他,立即停止記錄,恭敬地拱手。
“方主簿,且拿來我看看。”林杭升看了之後發現這是船塢廠登記造冊簿子,上麵記錄每日船工的木料使用情況,以及船隻建造情況。
林杭升看了看發現製造一條船隻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
“方主簿,這之前人手不夠麼?”
方平道:“是的,如今雖然已經有六個船塢廠,可工人還是不夠,這半年以來也才製造了十八艘船隻,其中大船隻有七條,其餘都是船。”
林杭升搖搖頭,“這樣的速度拾不行的,還得多招人。”
“是。下官這就下去處理此事。”
林杭升後來又仔細一想,“到底還是缺少人手,不過這次巴蜀百姓一來,暫時緩解了缺工的情況。”
林杭升抬起頭就看到方平早就沒了影子,“這方平真是急性子,我話還沒完呢?”
之後林杭升又走訪了其他船塢廠。在李由等饒介紹下,林杭升又去看了看已經建造好的船隻。
在連接河邊的大池子裏麵,停靠著許多戰船。
林杭升對各類船不太認識,便問下麵的吏與船工。
“林欽差,這是多槳船。”下麵的人介紹起來,然後介紹了船隻的基本情況。
林杭升點點頭,在吏的介紹下,他知道船係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通長八丈三尺(約合25.5米),闊二丈,並準尺。計八百料,用槳四十二支,江、海、淮、河無往不可。載甲軍二百人,往來極輕便。
“這船好。那這一艘是?”林杭升接著問道。
那人滔滔不絕的介紹起來,恨不得在朝廷欽差的麵前展露的一覽無遺,“這是嘴平麵海鶻戰艦,此船船長十丈(約30.72米)專,寬一點八丈(約5.53米),船底厚一尺(約30.72米),十櫓,水手四十二人,載甲軍一百零八人......”
聽了吏的介紹,林杭升點點頭,然後又問起其他的細節來。
下麵的吏開始賣力的介紹起來,唾沫星子都橫飛起來,李由在邊上都提醒那個吏,但是那個吏絲毫都沒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粗鄙,反而樂此不疲。
“除了這幾類船隻外,還有無底船,此船係奇形戰船,船後截中部無底,隻有兩舷和站板,加以偽裝,引誘敵軍躍入溺死......”
“還有紉漁船,船頭方,尾闊底失,尾闊可分水,頭屬底尖使阻力大為減少......長五丈(約15.36米),載五十人......”
林杭升聽了之後不由地感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