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齋先生現在就在臨安?”楊輝很是驚訝,因為李冶名聲在外,而且曾被忽必烈請去開平過,算是敵國的人,不過這樣的人才學不錯,若是能一睹其容貌,那再好不過了。
趙誦對楊輝道:“敬齋先生一家都被我安置在京中,楊先生若是有空,可以去看看。”
楊輝再次拱手道:“有勞殿下了。”
接著趙誦便給了楊輝一個地址,然後趙誦將《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兩書給了,楊輝愛不釋手拿著書離開了。
趙誦意識到他們都愛書,而且他這裏還藏了不少後世的書,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刊刻版,至於原版都在基地藏著。
於是趙誦大手一揮,不僅僅給了楊輝書,也將一些書贈給了其他人。
東宮內其他人拿著書,離開了。
離去前,吳文英千恩萬謝,連連拱手,接著就去了蕭山縣。
陳宜中卻沒走,上次被丁大全謫為建昌軍,他以為自己終生都不能回到臨安城了,沒想到後來丁大全倒台,丁黨勢力被清洗出朝堂。
他知道他這次能回京城,有左相吳潛奏請還臨安的努力,還有賈似道的在新皇麵前的陳,而且賈似道還有意把他當作門生,陳宜中知道他不能再做一個愣頭青了,更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考慮事情隻是滿腔熱血,那樣做隻會終究會害了自己。
自從到了建昌軍後,陳宜中飽嚐了心酸,見識了官場的人情冷暖......於是乎他變得跟以前也不一樣了。
此番回京,見過了吳潛,也見過了賈似道,左右二相都對自己甚是青睞有加。
不過陳宜中知道如今朝中已經形成兩派。
一派是以吳潛的清流派為主,丁大全倒台之後,清流派在朝中又重新凝聚了起來,以吳潛馬首是瞻,另一派則是賈似道派,融合了原丁黨的倒戈力量。
而且兩派都極力拉攏自己,無非是因為六君子的身份,可現在他還看不清任何形勢。
因為新帝登基,因為正統皇帝的身份,融合了寧宗皇帝舊人,還有崇尚理學的士子,民間則融合了商人,也融合了宗室的力量。
新帝登基之後,開始了一係列新的國政,陳宜中知道當今子是一個強橫的君主,許多看似無意的動作其實都在完成權力的收攏。
陳宜中不敢隨便站隊,因為站錯隊之後就會萬劫不複。
陳宜中的眼睛滴溜溜地轉著。
現在他成了東宮的屬官,雖然在大宋,太子的權力勢微,但陳宜中知道當今子已經到了知命的年紀,膝下也隻有太子趙誦一人。
陳宜中知道這是一個機會,他不能隨便放棄,他家境貧寒,隻能靠自己。當年他身為太學生,寫的一手好文章,直接上書奏請皇帝罷免丁大全,當然不僅僅是一腔熱情的緣故,其實也是為自己考慮,因為名聲。
這是一個抱緊太子大腿的機會,若是能成為太子的心腹,這樣他的仕途才能順利,不斷升遷,那麼將來他就能位列宰執,宰執下了。
於是他便留了下來,一直等到其他人都走了,他都還站在太子東宮殿外的台階上。
此時的他儼然好像成為了趙誦的朋友一樣。
看到今年四十有一的陳宜中停下腳步有些不肯走的意思。
趙誦知道陳宜中是想站在自己這條船上。
他知道陳宜中才幹不錯,雖有些投機取巧,在日後官場中也是踩著他人上位,但是現在他和陳宜中都是有目的、有原則的人。
而且這樣的人是最能揣摩上司的心理,做起事情來不怕得罪人,也很得心應手。
趙誦雖然有些討厭這樣的人,但是相比較其他人,陳宜中無疑是很適合的人物,而且還以為他是六君子的身份,是朝中各黨想要爭取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