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水泥廠與農業生產活動(1 / 2)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劉秉忠終於將臨安城第一期擴改建的方案與圖紙拿了出來。

在商議之後,趙誦他們又經過七八日的圖紙方案細改後,才正式確立了臨安城第一期擴改建的工程。

劉秉忠看著圖紙之後不禁感慨趙誦要比他考慮的更加全麵。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多了趙誦說的人性化設計。

也就是以人為本。

等到二月初,臨安城擴改工程正式動工開始,劉秉忠帶著工部的官吏下去了。

“這一整條街的屋子都要拆掉。”劉秉忠拿著圖紙豪情壯誌一般站在街道上指揮工部官吏。

在劉秉忠的指令下,第一期規劃區域內的屋舍都被徹底騰空了,這些官吏正指揮工人在拆紅線區域內的房屋。

動工的工人也有不少,朝廷這次用的是以工代賑的法子——在臨安城外招募了五萬工人,其中有不少從其他地方逃過來的災民。

五萬工人的吃住問題以及月薪問題趙誦都提前與吳潛、賈似道、劉秉忠以及戶部、工部的官吏仔細研究過了。

最後才確定了這個法子。

同時,趙誦便以沈倫為督造使。

在去年督造鄂州城的時候,沈倫便參與了那次鄂州城的建設。

督造使一使的責任範圍包括瓦片、水泥、青磚、木料等這些建築材料的采購與製作。

沈倫沒想到他被趙誦任命為督造使,他感到責任重大。

在采購與製作中,趙誦又允許商號以及民間的商人參與進來,首次引入了責任製與追責製,比如在城磚上有工匠的姓名與督造人的名字,確保了工程的質量。

在朝廷詔令下達之後,沈倫帶著詔書在南星橋這塊地方開始建設水泥廠。

南星橋這個位置位於鳳凰山以南至錢塘江邊上,靠近大內。

此時南星橋這邊還是一塊灘塗地方,在宋朝的時候,海水經常湧入這邊,此時的錢塘江河道也是極其不穩定,潮水上漲的時候,兩岸經常發生坍江的情況。

趙誦建造水泥廠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錢塘江流域河口段經常流道,導致兩岸經常出現坍江。

趙誦打算在蕭山等地築堤圍墾,圍墾出來的土地可以用於耕種,而水泥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原材料。

經過一段時期的建設,南星橋這塊地方已經豎起了一些高大的土窯。

聽說土窯建成後,趙誦親自前往南星橋,沈倫則在前頭帶路。

這一日趙誦見到工人們正在忙碌,他們的上半身光著,布滿了汙垢,看來勞作的環境不是很好,不過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因為像這些勞動的場所,基本上都是一些露天的環境,即便是水泥加工棚,也非常簡陋。

在南星橋水泥廠,趙誦見到了工人們勞動的場景。

首先材料的粉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他們現在正在粉碎原料,比如石灰石等。

因為揚起的粉塵對工人傷害很大,所以在勞動的時候,沈倫都讓他們帶著口罩進行操作。

工人們並不知道太子就在邊上看著,以為是上麵派來的哪個年輕官吏在督工。

而沈倫今日也穿著普通的衣服站在人群中,他本身個頭就很小,皮膚也很黑,所以被其他工人也誤認為一個普通的工人。

趙誦就在邊上聽沈倫的介紹,大致上也對沈倫的水泥製造廠規劃有所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