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兵工廠 1(1 / 2)

“官家英明!”竇默等人恭敬地朝趙竑拱手。

趙竑直接走了,走到一戶農戶的田裏,他拿起鋤頭也想操作一番。

農戶以為這是一個官員,並沒有將鋤頭遞給趙竑,而且臉上局促不安。

竇默擔心趙竑會出現意外,但老而彌堅的胡太醫的臉上卻沒有任何神情,這種的事情在當年很習以為常。

“我隻是很久沒除草了。”趙竑對那個農戶說。

農戶這才將鋤頭遞給趙竑。

見到趙竑熟練的除草動作,竇默等人都有些驚歎。

……

這段時間,台灣的雨水開始多了起來,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山脈都被籠罩在了熱氣當中。

趙竑視察的時候不得不脫去了外麵的衣服,穿著短衫。

竇默也是穿了短衫,但一路下來之後渾身上下都是汗水,沾在背後有些黏黏糊糊的,所有人的情況都和竇默差不多。

下麵的官吏也開始記述視察中看到的一切。

這樣的天氣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來自兩浙路的苔心、矮黃、大白頭、小白頭,江南東路徽州的蘆菔、百合、芋、牛蒡等,福建路的菘、芥、萊菔、烏葵、白豆、萵苣都在地裏生長起來,還有朝廷提供的秘密種子,如辣椒、土豆、玉米、花生、向日葵等物也在地裏生長著。

到了晚上的時候,趙竑在燈下看報。

這是《臨安時報》上刊印的討論農業的文字。

“經濟是基礎,在古代社會,農業就是根本……而人口就是生產力。

以農業養活人口是農耕大國的強國方式,對農業大國來說,農業越是發展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

一篇文章被用兩種記錄方式寫成,一種是文言文,一種是白話文。這種叫法是剛剛流行起來的,以前還沒有這種叫法。

用了兩種文體,雖然有些費紙,但白話文百姓更加看得懂,也能讓老百姓更加清楚朝廷正在施行的政策,然後輔以其他口傳,比如戲劇等方式;而文言文很簡練,主要為了照顧那些士大夫,畢竟朝廷開科取士以及一些重大的朝廷活動,如登基、大婚、祭祀、外交等,主要還是采用文言文的方式,畢竟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

兩種並行也是為了兼顧當前宋國國內的形式。

因此他覺得這種刊印方式非常不錯。

除了形式之外,實際上吸引他的是內容。

這篇關於農業與人口的文章他看了不下百遍,從泉州的時候就開始看了。

但每讀一次就覺得有不同的體會。

在趙竑看來台北的耕地也比較肥沃,給植物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在氣候上長夏無冬,隻有熱季與涼季之分。

水光熱十分充分,因此台北的農業條件非常好。

而農業好了,也極大促進人口的發展。

除了農業之外,台灣府的商業發展的相當不錯,台北商號在李由的打理下逐漸發展起來,整個台灣地區的商業也開始繁華起來。

畢竟趙竑以商業起家,這點他還是非常自信的。

趙竑這次來台灣主要還是看看軍政這塊發展的如何了。

在軍隊與武器這方麵宋國還是稍顯落後。

這次從澎湖帶了八千士兵也想讓台北的人見見世麵,相互之間切磋切磋、交流交流練兵的心得。

三月底的一大早他們一行人來到了大屯山附近,這邊就有一個兵工廠,兵工廠四周都築起了高高的牆體,將內外兩個世界分隔開去。

外麵駐守著一群士兵,他們日夜守護此處,守護著這座軍庫。

在這圍牆裏麵,有軍營、演武場、將作監、軍器監(神機營、炮彈營、弓弩營等)、牧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