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趙竑台灣行續 2(1 / 2)

趙竑在離開布袋鹽場前特別強調了鹽的重要性。

朝廷的船隊也給布袋這邊帶去了一些重要的物資,比如種子、書籍、工具、礦石以及其他趙竑認為現在缺的東西。

布袋這邊悉數收下。

在鹽場待了一日之後趙竑離開了這邊繼續北上。

在海岸這邊還有不少的港口,從事海外貿易的人不少,有不少來自國外,據說他們的國家正在遭受蒙古帝國的蹂躪,旭烈兀西征,導致許多國家現在已經被滅國了,而他們則不得不將家業都遷徙到了這邊。

他們的到來帶動了當地的發展,比如外來的飲食文化、建築風格、服飾文化等等,而他們在當地定居下來,從事種植、伐木、畜牧、手工業、紡織業、出海打魚......

趙竑沒想到小小的台灣能帶動經濟如此發展,確實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繼續巡視台灣,趙竑等人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忙碌的景象。

在朝廷的推動下,土地基本上都分給了那些來自內陸腹地的百姓。而這些百姓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擁有自己的土地。

而以家庭為單位,也帶動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因為有了土地,百姓們從事種植生產,在豐收的季節收獲果實,他們建立糧倉儲存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自給自足。

除農業之外,養殖業在台灣發展的也非常迅速,比如雞鴨牛羊等。

農戶們在廣闊的山地上圍起柵欄,畜養來自內陸腹地的動物。

......對於整個台灣來說,發展還是很不平衡,主要靠近大陸這邊發展好一些,而在台東的位置,發展還很落後,趙竑後來想想,畢竟他們才到台灣才一兩年,這一兩年的時間能有這樣的結果也算不錯。

在趙竑看來,台灣的發展隻是大宋內部發展的一部分,如今的台灣就是一個大雜燴,同時是一個跛腳的巨人,發展也不是很平衡。

在大宋還有很多地方甚至不如這邊,趙竑也知道任重道遠,甚至有時候心急如焚,想做拔苗助長的事情,不過最後都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發展。

台灣需要什麼,他提供什麼。

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大宋的繁榮與富強。

趙竑覺得看得差不多了,就打算南下去廣州李曾伯那邊,看看廣州府那邊如何了。

對於台灣來說,有他的人看著,他比較放心。

而兩廣地處天南,離臨安朝廷中樞比較遠,很多政令到達那邊的時候,臨安這邊已經實行完了,而兩廣那邊才剛剛開始,又離大理比較近,是少民聚集之地,環境比較惡劣,屬於那種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中央也比較難以直接管轄,有時候隻能任命當地少民的酋長或者首領為官,實行羈縻一類的,因此趙竑才非常重視那邊的管理。

“吩咐所有人,我們現在出發去廣州吧,我想去那邊看看!”

趙竑吩咐趙信,趙信有些愣了愣,然後道:“官家要去廣州?”

“是的,你連朕的旨意都要違抗麼?”

“臣不敢!”趙信拱手退去,立即吩咐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