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五境(1 / 2)

“大唐尚武,從江湖至廟堂,從邊關將士至朝中文臣,都對練功習武情有獨鍾。”

“可這修行到底是什麼,卻少有人能夠清。”

“人乃萬物之主,可與地元氣直接溝通,所謂的修行,便是將這地元氣采納入體,繞經脈循環一周,聚為真氣,轉化為自身修為。”

“人體內共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在這二十條脈絡的連接下,人方可與地溝通,采納地元氣。”

秦義似懂非懂地問道:“真人,何為十二經脈?何為奇經八脈?”

“人有心、肝、脾、肺、腎五髒。”

“胃、大腸、腸、三焦、膀胱、膽六腑。”

“這十二經脈便是維係人體五髒六腑溝通的渠道。”

“而這奇經八脈,又分為,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奇經八脈更加複雜,總而言之,你可以理解為人體手足與五髒六腑溝通的紐帶。”

秦義點了點頭。

“您的意思是,這奇經八脈與這修行息息相關?”

“不錯。”

“初踏入修行者行列的凡夫俗子,往往隻能打通陰陽二維脈,這二脈可以維係全身十二經脈。”

“此二脈若通,方才開啟了凡人與地溝通的橋梁。”

“此為煉氣境。”

“有些基礎後,便可嚐試打通陰陽二蹺脈,此二脈可通五官四足。”

“此二脈若通,可使凡人力大無窮,五感敏銳。”

聽聞此言,秦義心中為之一震。

“力大無窮,五感敏銳?莫非吃那仙草……”

“此為化神境。”

“想我泱泱華夏大地上,古往今來出現的那些以一當千,戰無不勝的將軍,他們至少都突破了化神境。”

“這到了化神境,由於五感已經超出常人,往往可以在修煉時進行內視。”

“內視?”

“眩目內視,以心內理,陰明反洞於太陽,內獨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不照外也,使長存而不亂。”

“真人,恕在下學識淺薄,還請明示。”

“嗬嗬,不懂便問,孺子可教。”

“通俗來講,這內視便是可以窺視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五髒六腑,往低了可以自我檢測自己的內傷,找到病灶,往高了可以堅守自己的本心,不為外物所擾。”

“原來如此,還請真人繼續。”

“能夠內視之後,往後的修煉便從肉身修煉轉為精神修煉。”

“但是想要進行精神修煉首先要打通衝帶二脈,衝脈自首至足環繞周身,將十二經脈與腦相連,帶脈橫繞腰身,束縛諸脈。”

“此二脈若通,可引真氣入人腦,煉炁化神,形成元陽。”

“此為還虛境。”

“到了還虛境,修煉者往往摒棄對於肉身的增強,轉而追求更加玄奧的精神修行。”

“通俗來,就是人們常的追求更高的境界。”

秦義疑惑道:“真人,何為更高的境界?”

“以你腰間佩劍來打個比方,如果化神境追求的是複雜的劍技,那麼還虛境追求的則是更為玄奧的劍意。”

“劍聖裴旻你應當聽過吧。”

“略有所知。”

“裴旻晚年,隻需輕揮一劍便能斬出無盡劍意,那時,他已掌握了地人劍之間的奧義。”

秦義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您繼續。”

“這還虛境往往是許多人一輩子無法跨越的門檻,這也就是為何泱泱華夏人口眾多,可羽化登仙者卻寥寥無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