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曹孝達並不打算白白浪費掉這些武力強大的騎兵,再加上隆中地形地勢,正好給曹孝達一個讓這些騎兵發揮作用的機會,現在看來曹曉達的安排布置並沒有什麼問題,隻不過在反應時間上終究還是小看了陳智深和李迅。
這兩個家夥跟在李藎忱身邊轉戰的時日也不短了,耳濡目染之下,不可能如此遲鈍。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曹孝達沒有算到這兩個對手的本事。實際上這也不怪他,陳智深出身蕭摩訶門下,又是出了名的敢打敢衝,所以曹孝達的這個陷阱幾乎可以說是為陳智深量身打造的,隻不過曹孝達並沒有想到,陳智深雖然擅長衝鋒陷陣、斬將奪旗,但是並不是單純的依靠蠻力。
什麼時候該上、什麼時候該退,他心裏可是很有數,也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萬軍叢中進退自如。別看蕭摩訶隻是以勇猛作戰和斬將奪旗出名的,但是細細想想,能夠做到這些並且每一次都全身而退,又豈是那麼容易?
要知道曆史上蕭摩訶能夠帶領三十餘名騎兵穿梭於北周萬軍叢中,最終成功在王軌、高熲、楊素等北周名將的眼皮子底下硬生生的逃出來,這一份本事還是在的。
陳智深雖然並不是蕭摩訶本人,但還是學到了一些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左翼前出,右翼收縮去和陳智深彙合,中軍弓弩手,射住陣腳!”裴子烈的聲音從山坡轉角處響起,一隊隊弓弩手在他的身後飛快跑過,沿著山坡列陣,而弓弩手的前方,盾牌手已經將整個山腳包圍起來。
與此同時,主要是由騎兵構成的左翼向前突進,逼迫這一隊北周騎兵轉向,右翼則開始向陳智深所部的方向延伸。
可以說裴子烈來的太及時了,這一隊騎兵人數雖然不多,但是驟然出現在北周騎兵的側翼,已經足夠讓他們為之慌亂。
巴蜀山地崎嶇,一向少有騎兵作戰的空間,所以騎兵一直都是巴蜀政權的短處,製約著其向北發展的空間,現在顯然李藎忱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南中的滇馬自然就進入了李藎忱的視線,滇馬並不適合於騎乘,這種天生為走山路而生的馬顯然並不是衝鋒陷陣的好幫手,但是滇馬進入軍中可以解放很大一部分戰馬,這些戰馬主要是跟隨李藎忱入蜀的馬匹,這些馬匹主要來自於繳獲和整編的北周軍隊,是不折不扣的北方優良馬種,用來轉運物資、作為馱馬顯然太浪費了。
而且甚至在運輸貨物走山路上,這種高頭大馬都不如滇馬來的合適,所以李藎忱在引進滇馬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有了一小批馬可以來重建越來越少的騎兵。
騎兵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培養,想要原本習慣了兩條腿走路的人一下子坐到馬背上操控戰馬豈是那麼容易,更不要說征戰拚命了,往往一名合格騎兵的培養需要兩到三年,這還是在有足夠的戰馬得以應對損傷的情況下。
李藎忱顯然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因此他麾下的騎兵主要還是以原本的騎兵老卒為主,隻能側重於少而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藎忱麾下的騎兵都得以披甲並且配備短矛、手弩等北方騎兵很難人人都有的器械,以增加單兵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