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2 / 2)

這也是為什麼李藎忱那麼看重輿論之戰,因為輿論之戰搶奪的不僅僅是南北人才,還有民間洶湧的民意,人心向背,很有可能導致一場大戰的勝負。

“北地百姓,皆我族類,”李藎忱的聲音低沉幾分,“朕年幼之時同是北地流民,艱難求生之餘,未嚐不曾幻想有日能有溫飽,未嚐不曾幻想王師北定中原、還天下一份太平。今日朕位在九五,誌懷天下,自當救萬民於水火,予萬民以和平,若是百姓能夠沿途響應王師,王師自然也會護他們周全,若是百姓愚昧不知,恐怕難免會有傷亡。所以勸導北地百姓、引領人心之事,切莫鬆懈!”

“臣等遵旨!”楊素等人不敢怠慢。

李藎忱這段話,等於明確地表示,這一次大漢出兵,是打著王師的旗號,以仁義為本,盡可能的自然也要減少殺戮,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說得好聽,實際上卻也是兵法上很難做到的。

漢軍北上,必然要經曆惡戰,可是如何才能快速的賺取北方人心,甚至在大戰開始之前就先把輿論和人心都掌握在手中,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楊素,此時也不由得皺了皺眉。

“啟稟陛下,臣以為大軍先行,當以南方之貨跟隨於後,戰事起後,戰火劫掠之地必然缺少糧食以及日常吃穿用度,若是朝廷能夠及時補足,自然能夠收攏民心,同時能夠降低柴米油鹽之價,讓百姓知曉王師之仁義,不外乎此。”商部尚書唐正良站出來說道,打破了朝堂上的安靜。

眾臣同時瞥過來。

這話說的確實有道理。

什麼大義名分,對百姓自然是沒有啥用的,真正能夠收攏民心的,還是這些柴米油鹽的東西,不能活下去,大義有什麼用?

不過大家也不得不吐槽一句,雖然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現在直接這麼說出來,的確是讓人覺得有些俗啊。

可是作為商部尚書的唐正良,滿身銅臭味大家早就已經習慣了。

“此言不假。”李藎忱沉聲說道。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能夠讓王師的士氣大振,反過來,王師簞食壺漿以安慰百姓,自然也能夠讓百姓振作,並且對大漢充滿好感。

隻要有好感又能吃得飽肚子,那麼大漢之後的政策推行就會順理成章了,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會變成大漢之民。

“現在建康府內外,又有那麼多財貨麼?”李藎忱緊接著問道。

用財貨收買人心固然最直接最可行,但是古往今來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卻很難做到,就是因為白手起家的梟雄人物,誰不是窮的兜裏空蕩蕩?

所以能夠動刀子的,還是動刀子吧。

李藎忱當然也擔心這個問題。

大漢現在的國庫可不充裕,哪裏有那麼多財貨讓自己這麼揮霍?

“這個陛下放心。”唐正良微微一笑。

41499/5133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