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
六部改十六部了。
之前很多東西進行重新劃分。
之前有分又不分,顯得很亂。這分完,就非常條理了。
內閣。
明朝朱元璋時期及以前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采取的是丞相製,丞相是有實權有決策權的,丞相可以開府設置屬員形成自己的一套參議和執行機構。相反內閣製是一個團體決策機構,它本身也是參議和執行機構。
朱元璋因擔心相權過大而廢除丞相加強君權,親自掌管六部。
顯然是太累,於是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但是,明朝內閣首輔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因為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乂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隻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於皇帝批紅。
內閣首輔一人,次輔一人,其餘皆稱群輔,在文淵閣辦公。
明朝時內閣大學士都是正五品,但排名的先後順序從大到依次為:華蓋殿(後改中極殿)大學士(首輔)、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次輔)、文華殿大學士(群輔)、武英殿大學士(群輔)、文淵閣大學士(群輔)、東閣大學士(群輔)。
內閣實為秘書處。
此次組閣。
一共二十四人,皇帝與二王,相輔與二副相,十六部尚書,外加兩人。
擬投票製,皇帝九票,王五票,相輔三票,副相二票,尚書各一票,外加的無票。
一共四十二票。
假如決定二十票方可執行,那麼皇帝一人通過不了。
皇帝與二王共十九票,沒有絕對優勢。
二王選哪兩位,是接下來的事。
第一屆,皇帝毫不猶豫的定了陳王與昌王。
太上皇為外加之一,無票。
嘉福長公主外加,無票。
下人有點暈。
不過,拜誰為相、也不是皇帝一人了算?
皇帝也不能混到一個支持的沒有吧?
相輔加尚書正好十九人,皇帝若真幹到眾叛親離emmmmm
有些人理解簡單:多了十個尚書!
以後多了十個位置搶,一個相輔頂三個尚書?
當然不是這麼算。若,皇帝與二王十九票,尚書十六票,相輔這三票、就非常關鍵。
二王一定與皇帝一心?先玩著。
當然,隻要大家沒私心,這事兒還是不錯的。
十六個尚書新鮮出爐。
相輔、許邛州上!
許邛州、曾經的養老、結果快六十了都沒的養,累的團團轉。
估計得七十、才能致仕。
當然,現在事兒辦這麼好,許邛州、徐經、都是大功。
一批人,誌同道合,真是好時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