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秋風卷掃平山崗(1 / 2)

對於十裏外,來自烏桓的曾經某個手下敗將的幽恨執念,公孫瓚自是毫無所知。

此時的他,正忙著督軍前行,沿著探馬的線索,一路尋找烏桓主力,同時還兼顧了一把紅十字會的工作--搶救沿途傷員。

由於沿途行軍時,需要不斷分出小股騎兵留守駐紮守護那些遭受烏桓蹂躪後的可憐百姓,兼之時不時需要料理下,突然冒出來的烏桓零星部隊。

等再次聚軍時,重新聚攏在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的人數,僅僅隻有兩千六百人。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如此軍數,已經不適合再繼續追擊人家烏桓上萬大軍的主力。

作為軍事指揮者而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等嚴綱、鄒丹二人率領的後續部隊回合後,再凝聚力量全力打過去,一戰而定。

但是公孫瓚卻並不願意耗費太多的時間原地多等。

在他看來,此時此刻就應該兵貴神速,發兵直取烏桓主力,一鼓作氣擊潰他們。

不僅僅因為時機上容易打一個間隔差,還在於公孫瓚他自認為不值得去耗費大把時間,用於原地等待所謂的“機會”。

他的戰鬥信念,在於一往無前,在於奮勇當先。

對於公孫瓚而言,與其將希望寄托於虛無縹緲的機會,或是采取所謂十拿九穩的穩步漸進的打法,他更願意自己親擊而往,一擊破敵的快感。

加上對於自己一手組建的白馬義從,公孫瓚無疑是最為自信,乃至有些自負的。

這種自負源於強烈的自信,源於長久以來,一場場征戰搏殺,一次次的驅逐勝利的積澱。

自微末時白馬義從組建起,公孫瓚散盡家財,盡選鄰郡鄉縣善於騎射之士,專與胡虜征殺,追不虛發,同等軍容下,幾無敵手。

如同三國演義中,西涼羌胡素來親服於馬超,尊稱馬超為“神威天將軍”一樣,幽州“白馬將軍”的稱號,同樣是一種榮譽。

因為那是在戰場上,憑借戰績生生殺出來的,沾染胡虜血淋淋鮮血的榮譽!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漢家兒郎,慨當以榮,封狼居胥!

可以說,這個稱呼,同樣也是公孫瓚這輩子,最為倚引自豪的名頭!

要知道雖然名分上,公孫瓚他是出身從屬於遼西貴族,但是由於他母親不過是族中一名僥幸受到一夜臨幸的奴婢,地位卑賤。

所以一開始,剛剛成年的他,也隻不過是堪堪當了一名郡中小吏。

後來還是由於他姿貌雄偉,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受到了涿郡劉太守的賞識,並主動將女兒許配給他。

兼之機緣巧遇之下,又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被推舉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才有機會組裝軍隊。

然後,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對外強硬作風,磨礪數年才逐步作到中郎將,並憑借平反滅張純、張舉戰功,達到如今的地位。

縱觀他的軍旅生涯,無不是靠著對外的戰鬥取勝,從而戰功鼎赫,所向披靡。

是以,如今在麵對曾多次被自己親手擊潰過的烏桓胡虜的時候,作戰勇猛、威震邊疆的公孫瓚,無疑是能夠抱以一種高姿態的心理優勢。

“來人,我們距烏桓主力,還有多遠?”招來隨軍斥候,公孫瓚問道。

那名斥候也是機靈,一聽公孫瓚的問話,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回稟將軍,如今距離所發現的烏桓蹤跡來判斷,我們還有近十裏的路程!我軍最快一炷香的時間,便能趕到!”

“好,傳令三軍,加速行軍,待屠戮掉烏桓諸小兒後,慶宴三日!”公孫瓚眉頭一眺,向後揮動手臂。

“喏!”聽得公孫瓚的命令,手下將領具是為之一振,喜色應喝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