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當歸(1 / 2)

不得不說,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常常有著諸多能夠影響到一場戰役勝利的因素。

或為內在因素,或為外部原因,亦或是人為因素。

縱觀古往來今之兵法,天時、地利、人和,皆為關鍵!

天時,非凡人所能控製,變幻無常,無行無蹤。

地利,乃是需要根據軍隊勘探,借助的有利趨勢。

除上述兩種皆為外部原因外,人和,則是內在因素與人為因素的結合,也是最為基礎,相對容易控製的要素。

在人和中,身體健康、軍隊聲勢、士氣,占據了相當重要的成分。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為一場看似毫無懸念的差距明顯的兩方戰役的結果而感到震驚。

諸如甘寧百騎破曹營、張遼八百破孫權十萬,趙子龍當陽長阪坡七出七進...

這些事情,在未曾發生之前,都是一般人不敢、甚至不能去想象的。

而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便是基於氣勢、人心和膽氣。

斬將奪旗,往往能夠成為一場戰爭的結束條件,這一點,其實是熱兵器時代難以想象的。

不過,放在冷兵器時代,卻是尤為突出。

因為對於士兵而言,令行禁止的前提,便是通過熟悉的軍中的將領、中軍大旗的指揮,來進行戰鬥;也隻有二者存其一時,才能夠做到行令暢通。

相應的,隻要能夠迅速的摧毀二者與軍隊之間的聯係,便能摧枯拉鬆,事半功倍!

當然,縱然斬將奪旗可以迅速瓦解敵軍士氣,但無疑也是極為凶險之事,一個不慎可能便會深陷敵陣,逃脫不得,到時候,最終受挫的還是己方的士氣。

所以歸根結底,這其實也是一柄雙刃劍,傷人,亦容易傷己。

此時的公孫瓚,無疑便是選擇了這個看似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確定了目標的他,渾身殺氣騰騰,長槍所向,當著披靡,一人一槍,不做片刻停留,縱馬前衝,直指敵將中樞。

隻一小會兒的功夫,就已連破十餘騎。

公孫瓚身上的亮銀鎧甲,也已被敵人噴濺的鮮血染透,模樣甚是可怖,遠遠望去,恍如殺神再世。

有名鮮卑百人將試圖格擋,結果連人帶槍,皆被公孫瓚一槍貫穿,擊起漫天血霧,暗紅色的腸子內髒灑了一地。

正所謂將為兵之膽,公孫瓚大殺四方,連帶著身邊漢軍的士氣益發高昂,越戰越是勇猛。

身為一軍主帥的公孫瓚本人,尚且舍身衝殺在前,使得這些士兵也是亢奮起來,他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力死戰呢?

胸臆間強烈噴薄的戰意,再也抑製不住,戰士們連經廝殺搏鬥,倦極的臂膀竟憑空生出一股力氣。

由是士氣爆棚,殺氣衝天,漢軍皆如不要性命一般湧上搏殺。

公孫瓚更是悍然武勇,一馬當先,殺入敵陣。

他胯下坐騎本就是神駿,掌中镔鐵長槍也是萬裏挑一的利刃,居高臨下、四下揮舞之下,周遭鮮卑步卒便如同被切瓜砍菜一般,殺散了一地。

於其身後,白馬義從,就像戰場上的尖刀,哪兒有激烈的反抗,他們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兒。

在騎兵的衝擊下,步卒密集軍陣一旦被撕裂開來,就猶如決了堤的大壩,一觸即潰。

是以此刻,在麵對白馬義從成編製的衝鋒,雖然隻有區區數百騎,但裝備精良,行進之間隊列不散,人仗馬勢之下,直如千軍萬馬。

散亂的鮮卑步卒又如何能夠抵禦,往往陣剛剛結到一半,就被一衝而散。

“胡虜匹夫,吃你公孫爺爺一劍!”公孫瓚殺得興起,於亂軍之中,發現敵方斷後之將阿列朵,趁勢抽出腰間寶劍,倒持於手中,掂量一二,對準方向狠狠投擲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