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紛至遝來(1 / 2)

時間流逝,歲月靜好。

不知不覺中,距離上一次公孫瓚與鮮卑大戰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戰火留下的硝煙,終究還是寂滅在了時間的消逝中,淡然無痕,幽州恢複了往常的平靜。

而這一年,也漸漸的來到了末頭。

公元189年,在整個動蕩不安的一年中,天下軍閥,似乎隻有董卓一人有所作為。

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年裏麵,董卓出盡了風頭,他帶著西涼大軍,統占京都,都領朝政,將自己升遷為太尉,成為三公之一,掌管全國軍事和前將軍事務,後又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權。

自此,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卻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

相比之下,其餘人倒是顯得沒有什麼作為。

或許,主要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有些人還沉浸在四百年大漢王朝的餘威之中,他們相信會有有忠貞之士解決董卓,為國除賊;有的人卻是冷眼旁觀、等待所謂的時機;還有的人卻該幹什麼幹什麼,或者說他們不知道該去做些什麼!

公卿大臣、王族公爵們期待的不錯,勇士是出現了,越騎校尉伍孚!

他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發誓要親手殺死董卓。

一天,伍孚身藏佩刀,前來拜見董卓。交談完畢後,伍孚便告辭離去。董卓起身出門相送,用手輕輕拍著伍孚的後背,表現出極其親切的樣子。伍孚瞅準機會,猛地抽出佩刀向董卓刺去。

由於殺人心切,用力過猛,失手沒刺中要害。董卓大驚,慌忙奮力反擊,並急呼警衛出手相救,跟隨在旁的幹兒子呂布手起刀落幹掉了伍孚,董卓這才脫離危險,事後,董卓大罵伍孚包藏禍心,不講仁義,抄其家、滅其族。

一時之間,殺戮風暴席卷整個京都,人心惶惶,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不過,有些事,是禁不完,殺不絕的。

大漢養士四百載,忠誠之士,多如牛毛,或許他們沒有實際的兵權,相應的才華,但是一腔拳拳熱血,卻是寒意所澆不滅的。

所以,一時半會,忙於朝政的董卓,也抽不出手來,將勢力進一步向外擴展。

不過,那一步定是遲早的事,況且,那些事情,距離如今的幽州,還是有些遙遠。

風雨欲來的趨勢,暫時,還未曾抵達此處邊境。

······

薊縣地處幽州北境,為幽州治所,也是幽州的精華所在,

作為公孫瓚的老巢之一,此地的人口眾多,錢糧充沛,而且防衛森嚴。

外牆高達三丈有餘,厚一丈五,城上箭樓密布,旌旗如林,城下設地塹三重,密插尖木,外有護城河水深且寬。

當初黃巾動亂的時候,曾有萬餘黃巾軍來攻,激戰半年之久,陳屍數千,也未能踏上城頭一步。

城頭上的火把,在風中搖弋,一隊隊的軍士來回巡邏,哨塔上的士卒緊緊的盯著城下,一切都很正常。

不過高郅依舊留守在城頭,在城牆之上就著篝火,高郅和那些守城的士兵們一樣承受秋季黃昏時分的寒風,待吃過兩個大餅,一碗口湯後,才感覺全身暖了許多。

自那次戰爭結束,全軍回拔薊縣後,公孫瓚便專門提拔了高郅,讓他做了薊縣東門城門令,率領薊縣縣兵五百並三百白馬義從守衛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