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隨著一聲尖銳的爆鳴聲,連帶著一道藍銀色的光箭劃過夜空,爆碎成為星屑,皺了皺眉的呂布調轉了馬頭,準備追上去。
卻是有些錯愕的發現,那員小將,似乎旨在救援武安國,此時見成功攔下呂布後,居然又撥馬轉身,向後方公孫瓚所屬的大營撤了過去。
“關東武夫,不過爾爾!”
這是呂布出陣以來所說的第一句話,語氣中沒有任何的嘲諷、也沒有任何的奚落,平淡地仿佛是在陳述即成的事實,甚至於還稍稍帶著幾分失望。
但是這句話對於關東武人耳中,卻顯得格外刺耳,仿佛是一柄鋒利的鋼刀紮入他們的口中,一個個麵紅耳赤、羞愧難當。
隻是單挑不過的他們,又偏偏隻能憋著屈辱。
什麼,你說為什麼不直接拿大軍去掩殺?
搞笑嗎?
真的當,他們這些諸侯,都是不要臉、不要麵子的嗎?
要知道漢朝尊崇儒術,推崇禮法,文人有文人的禮節,武人有武人的規矩,分毫也亂不得。
但凡兩軍交鋒,多半要陣前鬥將,一員猛將單槍匹馬在前,麾下士卒呐喊助威在後,這是一種振奮士氣的手段。
當然了,這隻是武人之間慣用的手段,對於儒將、謀士而言可用可不用,畢竟,誰也沒見過兩支軍隊中的謀士提著寶劍拚死搏鬥的。
鬥將之前必須通名,需要報上官職、軍職、姓甚名誰,然後再行開打,雖說看著迂腐,但確實有這麼一個規矩。
即便在廝殺當中也有規矩,但凡舉槍射箭,當須要叫號提醒對方,所謂的“敵將看槍”、“賊子看箭”指的便是這個。
應著為人光明磊落、明人不做暗事的規矩,但凡注重武德的武將,沒有一個人會在沒有提醒對方的前提下,對著人家後背放冷箭,哪怕對方是逆臣、亂黨。
這都是規矩。
這也是趙雲之前每次放箭之前,皆高呼一聲,行為的緣由。
言規正傳,眼瞅著呂布輕而易舉將己方派出的大將一一斬殺,各路諸侯又氣又怒、心急如焚。
八路諸侯,數萬兵馬,居然被呂布區區一人震懾住,這若是傳出去,豈不是要讓天下人恥笑?
但是要讓他們仗著己方兵馬遠超對方當即揮軍掩殺,這種沒臉沒皮的事他們也做不出來。
畢竟都是一方刺史、一地太守,誰叫大漢朝是禮儀之邦呢?
這種時候,即便是明知道送死,也要繼續派人上去,保不定有人能打贏呂布呢?
其實他們也知道這個希望十分渺茫,但是至少可以消耗一下呂布的體力啊,若是體力耗盡,管他千人敵、萬人敵,一名士卒就能輕輕鬆鬆將他腦袋割下來。
當然了,這種可能性比之前的還要渺茫。
但是不管怎麼說,八路諸侯的心中也是憋著一口氣,他們不信偌大天下會找不出一個能與呂布分庭抗衡的猛將!
可問題是,即便各路諸侯有這個心思,但是他們麾下的部將可不是那麼想的,一個個都把頭埋低,縮著腦袋不敢出聲,生怕主公叫自己上去送死。
自古往今,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如今,人家呂布的實力展現出來,的的確確是顯得那麼的吊炸天。
誠然,真的當他被貫以天下第一的名頭後,天下間的武將猛人,雖然明知道幹不過他,心中卻都有一口不服之氣在做怪。
憑什麼他呂布可以當天下第一?
抱著如此的想法,原本對其驚人實力所造成的震撼感,也就自然而然的,悄然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