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沒錯!
在此時,曹操的眼裏看來,攻破虎牢,殺進洛陽救駕天子,已然是一件必然進行,甚至於是勢在必得的事了。
別看如今這虎牢關守軍,倚靠著城堅牆固,使得東門、西門、南門方向,聯盟軍不同方位的數起進攻,皆無功而返。
但是這些,其實都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
那就是他們聯盟軍的各路諸侯們,還沒有彙合全力的前提下!
正所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斷。
這句話,恰恰適用於描述當下的聯盟軍的情況。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聯盟軍雖然彙合,但到底還是各懷心思,各自擁兵為重,隻想著自家的利益,爭權奪利,謀取私利。
如此一來,導致了他們關東聯軍總兵力,雖有數十萬之重,但卻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都不願意衝在前麵,結果被董卓給利用空當,各個擊破。
可要是當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時候,那麼,滅董卓,就自當不在話下了!
說實話,在先後經曆了兵敗、滅族的事情後,作為聯盟軍盟主的袁紹,已經完全改變了對敵的態度。
當那群西涼士兵,於陣前將袁隗的袁氏族人的頭顱扔出,想要借此威懾聯盟軍的時候,就做錯了。
當場,袁氏兄弟就悲呼連天,發出:“不殺董卓!誓不為人!”的誓言。
無論他們是真心與否,在天下人的目光下,這滅族之仇,都不能不報。
更何況,曹操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這位兒時好友,已經認真了起來。
那麼,隨之而動的,便是那源於四世三公的頂級世家--袁家的偌大背景!
在如此情況下,董卓真的就想靠這區區不到六萬的兵力,想要完全抗拒聯盟軍所組建的數十萬大軍,那無疑是癡人說夢的。
畢竟,十八路討伐的諸侯們,可是雲集了大漢近半的兵力,和日後崛起聞名遐邇的英傑人才。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再兼之又是各領文官武將。
裏麵不僅是有曹操、袁紹、公孫瓚、孫堅、陶謙這些天下聞名的諸侯,還有在他們手下效力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顏良、文醜、夏侯惇等這些虎將。
這些人彙聚在一處時,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絕對不容小瞧!
經過之前的數次戰爭後,至此,連續不克的聯軍內部的齷齪,也終於暫時擱置。
這就是所謂的戰爭輸出法,通過戰爭轉移了諸侯們注意力,現在,萬眾一心的聯盟軍,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絕對要再上數個台階!
再縱觀虎牢關方麵,雖有六萬大軍鎮守於內,然而,在麵對數十萬大軍的強烈攻擊,六萬西涼士兵,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別的不說,光是因為之前幾日裏麵,三門的強攻,此時虎牢關尚存的兵力總數,估計也就隻有四萬出頭了。
如此一來,相對於聯盟軍數十萬的大軍,虎牢關內兵數太少,難以三麵應付。
須知,城廣未必易守,越是廣大,須兵越多,若不足數,反倒比那些一、二裏的小城,更難讓人布防。
其實倘若要不是聯盟軍們,需要盡快攻進洛陽營救天子。
作為占據人數優勢的攻方,他們其實隻需要把城圍起來,保證物資能源源不斷地輸入,吃喝不愁,武器補給不愁,以逸待勞。
再派出一隊精銳騎兵,切斷了守城的虎牢關方的物資補給,守城方在城內的物資必定是一直損耗,作戰起來必定占優。
同時,如此一來,也能消耗守方的士氣,使其作戰意誌消亡,戰鬥力下降。
等到一定時機後,作為攻方的他們,再往城內投火,切斷水源,封鎖消息,也能加速瓦解守方的守城意誌,再發動行動,占盡戰術優勢。
隻是,因為時間上,不允許他們這麼去拖延,才最終放棄這種做法。
畢竟對於以營救天子為名頭起義的他們而言,天子在董卓手上多帶一天和多帶一個月、半年甚至更久的意義,那是截然不同的。
誠然,有人會說,聯盟軍雖然強勁,但是人家董卓麾下的西涼悍卒也不差啊。
這些西涼軍中,可都是一群驕兵悍將,哪會這麼簡單的,就被聯盟軍給嚇倒?
再不濟,人家董卓不是也還有十幾萬精銳可以派過來加兵固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