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四 武者論(1 / 2)

“不打了,不打了!我餓了!”

見高郅從領悟的狀態中清醒了過來,張遼便已然就沒有了繼續打下去的心思了。

隻見張遼他用力一甩槍,將呂布逼退了一點後,抽身往後一跳,隨手將槍往地上一插,高聲說道,“一來就打架,是來請我吃飯的還是讓我來打架的?”

見一貫穩重的張遼,少有的流露出無賴的一麵,呂布也是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好!好!先吃飯,吃完再打也可!”

呂布哈哈大笑,將長槍隨手置地,一手拉著高郅,一手扯著張遼,往前廳走去。

一麵大聲叫喚著下人將舊的席麵撤下,換些新的上來,一麵給張遼介紹他跟高郅認識。

當然了,其實實際上來說,主要讓張遼認識高郅的意義更大一些。

因為,張遼,這個名字,高郅自然是不會陌生。

作為當之無愧的三國裏麵首屈一指的一流名將,曆史上在呂布身下隻單作一前鋒,而投奔了曹操後,慧眼識人的曹操才使得其充分的發揮出了自己絕世的風采。

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這是當時曹操麾下外姓將領的巔峰,而他張遼,正是巔峰的首位!

這並不是誇張的吹捧,而是他,確確實實的,一拳一腳,硬生生打出來的赫赫威名!

合肥之戰,八百破十萬,威震天下,後又以七千之眾大破東吳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一人鎮壓合肥,卻使得整個吳國不能動彈。

張遼的威名,放在當時的東吳,那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夜兒止啼的恐怖存在。

為什麼日後,會出現孫權奇襲荊州的事情?

其實,與張遼鎮守的合肥的原因,緊密相關。

縱觀三國的版圖,南北雙方角力的前沿,一直都在秦嶺、巴山一線,主要集中地方是大散關、陳倉、漢中、劍閣。

在秦嶺巴山與淮河之間的,是襄陽。

在淮河流域是壽春、合肥;至於說淮河下遊,邗溝在三國時代,其實,是處於淤塞不通的狀態。

也就是說,實際上,南北雙方隻有三個爭奪的關鍵點。

對曹魏來說,隻要守住陳倉、襄陽、合肥(壽春),蜀吳就難以北上。

利用地利,以逸待勞。對東吳來說,則是積極防禦,以攻代守。

同樣的,對於東吳而言,想要北上,就躲不過這幾個點的地方。

而合肥,正是魏與吳之間的交界處,也是距離吳國的建業,距離最近的戰略城市。

合肥背後就是揚州,東吳想要進攻徐州,必須把合肥這個門給敲開,否則寸步難進。

用今天的話來說,合肥,便是乃兵家必爭之地。

可以看看,基本上縱觀整個三國史,東吳對魏國的主要大戰,這輩子都耗在打合肥上了。

而前期的東吳大指向方針,確實是連蜀抗曹,隻是後麵卻突然改變策略,選擇了突襲蜀漢,終打破三國鼎力局勢。

糾其原因,正是因為張遼他生生的將孫權十萬大軍拖死在合肥一役,徹底瓦解了孫權北上的心思。

豪不誇張的說,張遼,已然成了魏國遏製吳國的一張王牌!

後來,即使是抱病之身,亦讓孫權忌憚無比,更是擊破了吳將呂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