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相國如此推薦蔡大家,那,那就由蔡大家來替朕吧。”劉協鼓著小臉蛋,發出自己的聲音。
雖然被董卓如此插話,讓小皇帝心中更加的不爽,但是,現在的他,還不能與其翻臉。
罷了,罷了,反正蔡邕的學識和地位,也配得上。
“固所願,不敢辭爾!既然董大人與陛下如此厚看蔡某,某豈敢敢不從命耶?”
對於董卓提出的擔當此次圍獵發言的要求,在劉協發話後,蔡邕並沒有猶豫太多。
要知道,能夠代年幼天子發表言談,這對於臣子來說,可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事。
哪怕隻是性質上偏向於娛樂的圍林狩獵的活動。
畢竟,狩獵也是人類最早掌握的謀生技能之一。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雖然對糧食物資方麵,有了更多的選擇,使得最初為生存技能的狩獵,逐漸地具有了娛樂、軍事、體育的多重性質。
更是慢慢的成為軍隊士兵們,用以習武練兵、強身健體、振奮精神、謀取收獲的一項集體性的綜合運動。
但是,在漢朝,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而要是有那種關乎於帝王參加的狩獵活動,則更為重視。
對於皇帝來說,他們想要圍獵的話,會有專門的規劃設計。
可以根據參加人數多少,分為正規規模龐大的田獵和隨意靈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獵兩種形式。
《周禮》中便是記載君王四季田獵,分別稱作春搜、夏苗、秋獮、冬狩,作為禮儀的田獵被後來的統治者沿襲了下來。
也就是前麵所提到的“春搜夏苗,秋獮冬狩!”
至於說,那些朝堂大臣們當中,有人是不是會對於蔡邕他如此“輕易”,就接受了董卓的“安排”,而暗自感到不滿甚至鄙視。
更有甚者,認為蔡邕是一個背叛信仰,趨炎附勢的小人的看法,那就隻能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
畢竟,這世間很多事物,其實並不能單純地強加正確或許錯誤,就拿選擇的道路來說,每一個人都有他所選擇的道路,不必用外人的眼光去判斷其選擇道路的正確性,隻要他認為是值得的,那就是正確的。
畢竟,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有的,隻是實力不夠罷了!
至少,在此時,蔡邕他的眼中,董卓雖然有諸般的不適,但是對於他自己,還是非常的尊敬和禮待有佳的。
以德報德,以恩報恩。
對於董卓的這些示好也好,禮待也罷,蔡邕是一路看在心裏的,所以,一些平時董卓的暴行,老者隻能選擇性的無視、淡化。
眼不見心不煩。
更何況,董卓的作用也不是沒有,也正是擁有著強悍勢力的他,才能盡快的鎮壓下混亂的時局,並且威懾四方。
在大漢勢弱的情況下,西涼焊軍,無疑是一柄鋒芒畢露的利刃,懸掛在積弱貧瘠的大漢土地上空,震懾著四麵八方那些蠢蠢欲動的草原外族、蠻荒野人。
董卓的作用,還是不可磨滅的....更何況,他現在不也沒有改朝換代的狼子野心嗎?
因為立場,開始逐漸處於糾結尷尬的老者,最後隻能默默的在自己的心中,不停的,選擇性的暗自麻醉著自己。
然後,在一眾人的,或羨慕,或嫉妒憎恨,或遺憾,或惋惜...等等複雜的視線注視下,蔡邕一正衣襟,挺起背脊,開始了他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