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今的大漢天下之大,士林中的士人,更是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然而拋開那些沽名釣譽、名不附實的家夥外,其實真正的有學之士,卻是少之有少。
????????求學!求的乃是大治之學,求的乃是名師之學!
????????前者乃是從天下中學習,後者乃是從名師名師中求學。
????????前者學的乃是大治之學,後者學的乃是治理大世之學!
能夠提供求學條件的,除了世家的自我供給外,天下也隻有潁川和鹿門二地!
說句不客氣的話,也隻有有著“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的荀爽,以及有“水鏡先生”之稱的司馬微二人,有那個大氣度,能夠真正的做到教授勿人,不看出身。,言傳身教,因材施教。
而此二人,所開創的穎川學院、鹿門學院,同樣為東漢三國,提供了大量的頂尖人才!
荀攸,絕對算的上是那頂級的一類人之中。
說起來,至今還聲明不顯的荀攸,從來不會太過的展露鋒芒,低調行事的他,賢名也不過在小範圍裏麵流傳。
比起已經名揚四海,有著“王佐之才”之稱的“同族叔叔”荀彧,他的名氣,可以說差遠了。
當然了,低調不意味著他不想出名,偶爾驚豔一下,也未曾不可。
??之所以低調,也隻是習慣裏麵的謹慎使然,在荀攸看來,為人處世,需要多多考慮。
生活並非兒戲,處處都太過鋒芒畢露,容易會招人厭惡,甚至產生一種必殺之的心態!
????????當然了,太隨和亦是不行,默默無聞等同於平庸,過於沉默寡言,則同樣會泯然眾人矣!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是荀攸他所想要的,故而取其中,迎合了中庸之道。
中庸又同樣不與平庸掛鉤,相反,荀攸心中的驕傲,是深入骨髓的。
想他荀氏一姓,放眼整個大漢,那也算的是數一數二級別的千年大姓,傳承淵源。
荀姓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據《姓苑》所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於郇,建立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又稱郇叔。
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
於荀氏中,又出了一個極為有名的人物,此時乃是荀況荀子,荀況乃是戰國時思想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就連百家爭鳴時期的法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他提出了“性惡”論和“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迷信,是儒家學說的繼續隊和發展者。
????????潁川荀家就是出自於此,千年來,荀家人的驕傲,也同樣便是來源於此。
“將軍...可願一聽?”荀攸凝視著高郅,看似漫不經心的開口詢問。
“還請先生支招,我們,隨時恭候。”
高郅環視一圈身後的並州將士們,有半數以上都是人人帶傷,可渾身上下他們卻透著一股彪悍的氣息。
眼中流露一抹建議,高郅斬釘截鐵的說道,荀攸聞言渾身一震,頭一次的抬頭深深的凝視了一眼高郅。
有人稱讚,有人打心眼裏看得起自己,即便是荀攸,心裏麵亦是非常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