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中國北方的古老遊牧民族,一向以強悍善戰而聞名。
最早的記載,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命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
“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收河套,屯兵上郡,正式拉開了匈奴和中原王朝之間的鬥爭序幕。
在兩族連年的戰火中,一位匈奴英雄橫空出世在這片混亂殺罰的古老草原上……
冒頓是當時的匈奴單於頭曼之子,不過他的父親頭曼單於非常不喜歡他,就把他派往敵對的國家‘西域月氏’做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想用一招‘借刀殺人’除掉冒頓,然後改立接班人。
父親心狠手辣,做兒子的也不含糊;冒頓得到消息後連夜盜得好馬,單人獨騎用了30天,從遙遠的西域逃回了匈奴王庭。
冒頓知道父親不喜歡他,靠著自然順序繼承王位根本就無望。
於是這位‘大漠孤狼’幹脆本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原則,決定依靠‘鐵與血’,發動了兵變登位。
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上至貴族,下到奴隸全都喜好打獵,而他采取的辦法是相當的簡單、直接、有效,概括起來就是四次射獵,步驟如下:
他首先製造了一種叫‘鳴鏑’的響箭,規定: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部下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
第一次打獵,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立斬。
第二次打獵,他用鳴鏑射自己的老婆,左右仍有不敢射者,立斬。
第三次打獵,他以鳴鏑射頭曼單於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
第四次打獵,冒頓用鳴摘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
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於。
當頭狼一旦出現老邁的症狀,無法再帶領狼群捕食獵物時,就立刻會有年輕強壯的公狼站出來,挑戰狼王的位子,可以說每一任狼王都是踏著前任頭狼的鮮血登位的,並且會立刻受到所有臣民的擁護。
說白了,匈奴人和狼群一樣,在茫茫草原的惡劣環境下,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首領帶領他們才能生存下去。
說起來,這同樣是遊牧民族的悲哀,當生存和道德產生矛盾時,他們選擇了生存。
當然了,這也是遊牧民族強大善戰的原因,以鮮血為代價的選拔之中,肯定能給他們選出最強大的狼王。
在強大的狼王冒頓帶領下,匈奴向西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餘國,控製了西域大部分地區。
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並了樓煩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占領了河套以南地。
至此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號稱將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擁有能夠騎馬作戰的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於此同時,中原地區卻陷入了連年的混戰,秦始皇雄才大略號稱千古一帝,可惜兒子卻不爭氣,繼位的秦二世昏庸無能,導致民不聊生,而壓迫必然會導致反抗,終於在一場大雨中,一位不甘心死的默默無聞的貧民青年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口號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裏,為無數走頭無路的貧苦百姓點燃了一盞明燈!--“政權是可以奪取的,皇帝是可以輪流做的!”
中原大地陷入了群雄逐鹿的混戰之中,無數的英雄都去拚命追逐那隻秦朝丟失的鹿,最後一副流氓做派的泗水亭長劉邦,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高人一等的識人眼光和無人能比的厚臉皮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奪取了中原這隻肥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