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八 適者生存(1 / 2)

就在高郅他們順利清理掉遭遇戰的百人匈奴士兵的同時,於他們西北側約三裏的地方,一場血腥瘋狂的屠殺,正在持續上映。

血流成河,屍骨漂流,都絲毫不誇張。

而被屠殺的對象,則正是高郅他們所在追尋的老弱婦孺!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雁門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

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勘稱北地第一要塞。

自古以來,此地便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草原遊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

在雁門這條千年古道上,不時的能看到騎著駿馬、背著弓箭的燕趙遊俠兒三人一群,五人一夥的彙聚而來前往雁門關從軍入伍。

外族與漢人的仇恨,不是一言半語所能輕易化解得了的。

這一點,漢與秦,某種作風還是有點類似。

當然了,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在中國曆史上,曾講究有秦漢一體的說法。

甚至可以說漢王朝的建立,在很多方麵都繼承了秦的製度,尤其是在軍事上,對軍功異常看重。

漢高祖劉邦就曾立下過:“非劉姓不得為王,非功臣者不得封侯!”的白馬之誓。

這個時代從軍入伍對那些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而言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同時也是一條難得的晉升渠道。

以至於每次漢軍出征,路上都會有大量的彪悍少年自備兵器、幹糧跟隨出戰,想在戰場之上博一份前程!

可以說身為軍人,在一個國家裏社會地位的高低,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強度。

而中國自古就有尚武之風,尤其是燕趙一帶,因為地處北疆,連年征戰,民風極其彪悍,號稱:自古多有慷慨悲歌之士!

這種尚武的風氣從夏、商、周三代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北宋。

從宋開始,重文輕武,武者在國家中的地位可謂是急轉直下,可以說宋朝是中國人整體民族性格的一個分水嶺。

漢朝以後,宋朝之前,所有年輕男孩的人生目標基本都是:“好好練武,長大以後當大將軍,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

宋朝之後,所有年輕男孩的人生目標則變成了:“好好讀書,長大以後考狀元郎,跨馬遊街,入京瀟灑!”

從此尚武之風徹底沒落,文教之風興盛而起,在華麗的宋詞暖風之下,中原王朝變成了一個藝術的國度,隨後就是異族入侵,割地、歲幣、稱臣,最後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不過,也正是因為此時還尚武彪悍的作風,讓這個時代的漢人,脊骨挺直。

哪怕,殺戮血腥,殘酷的鎮壓,也無法消磨骨子裏的驕傲!

“轟轟轟…”

熊熊烈火,猛烈的蔓延肆虐著,到處殘破的景象,被踐踏的田地,燃燒著的樹木,惡臭的屍骨,所有的景象,最終彙聚成了一副慘烈的畫像。

連綿的劫掠,肆虐的火光,天色微亮時,滿載而歸的匈奴士兵開始撤退了。

他們的馬車上載錢糧,馬後載婦女,被他們光顧過的並州之境,就像蝗蟲過境一般,啃食的格外幹淨。

隱隱約約中,大量的木製建築物還在熊熊燃燒,不時崩塌,而無數百姓的鮮血,則成了它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