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的趙雲擊潰了文醜的回援軍隊,結束了冀洲之地腹地的戰火。
與此同時,幽州大地,同樣結束了漫長近一年的戰火硝煙。
殘破的旌旗搖曳,嗚嗚咽咽的風聲,徘徊在草地丘坡上,添上幾分幽冷。
寮寮冷風刮嘯,地上的草地,被風吹動,仿佛波浪一般。
烽火狼煙,殺伐後的天空,殘肢斷臂的戰場,戰馬嘶鳴,哀鴻遍地,就連拂過天空的清風都帶著濃鬱的血腥味,仿佛人間地獄。
這一場持續了相當久的戰鬥,終於到了結束的時候。
戰場就是這麼的奇妙,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眾多的奇謀妙策,以少勝多也隻是不得已而為之。
有時候,戰爭的勝負最終還是取決於雙方的綜合實力,戰場上還是堂堂正正的用兵更多。
隻不過因為正規的用兵過程大都相似,所以曆史記錄也就一筆帶過,不作詳細記載。
而相比之下,那些記載詳細的“經典戰例”則是因為過程的曲折複雜,又是決定當時曆史走向的關鍵因素,才得以留名青史的。
如果一味隻的想出奇製勝,帶來的或許不是勝利而是慘敗。
不過這一次,公孫瓚和袁紹這兩位北方兩大諸侯的決戰,引起天下震動,各方勢力都將目光投在了大漢北疆,同時各方勢力伺機而動,積蓄實力,以應對隨時可能占據三州的袁氏。
誰都看得出來,袁紹一直想要徹底蕩平跟自己前前後後打了好幾年惡仗的老對手公孫瓚。
而戰況也非常的明了,在麵對袁紹大軍的不斷攻伐下,公孫瓚各軍之間完全沒有協同作戰的意思,士氣極其低落。
因為在此之前,公孫瓚據守各地的將領中,有人被敵軍圍困,公孫瓚不肯救援,他說:“如果救了這一個人,會使其他將領以後依賴救援,不肯努力奮戰。”
自那以後,公孫瓚的手下一被袁軍包圍,就處在一種毫無希望可言的絕境中。
既然守無可守之力,救無來救之兵,外邊圍困的又是強大的袁紹的大軍,他們彈盡糧絕,焉能不降?
戰鬥到後來,隻要一被圍困,公孫瓚方的絕大多數將領都會選擇立刻投誠,或則棄軍而逃。
就算遇上一兩個有點兒骨氣的漢子,他們的部下也會密謀背叛,或者暗殺,或者捉來獻給袁紹。
隨後,袁紹大軍壓境,傾力進攻,公孫瓚派到南境營寨防守的將領,自知堅守不住,又知必定不會有人援救,於是有的投降,有的潰散。
袁紹大軍一路長驅直入,到達易京城門。
這個時候,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的將領們求援,並準備自己率領精銳騎兵出城,奔往西山,帶領黑山軍反攻冀州,切斷袁紹的退路。
麾下關靖確是勸阻公孫瓚說:“如今將軍部下將士無不懷著離散之心,所以還能堅守,隻是因為顧念全家老少都在這裏,而且依賴將軍在此主持大局。繼續堅守,拖延時日,或許能使袁紹知難自退。如果將軍舍棄他們,率兵出城,後方無人作主,易京的陷落,便指日可待。”公孫瓚於是放棄出城打算。
隨之袁紹大軍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