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三 募兵之議(1 / 2)

就在高郅這邊有所收獲的同時,公孫瓚對於易京的重新整頓,也因為田豫再三建議,而終於是提上了日程。

這個時候的公孫瓚,已經全然沒有了之前的意氣風發,與之相應的是,他麾下的將領,同樣變得死氣沉沉,得過且過。

現在,眾人針對接下來的方針進行探討。

“事到如今,已不可再動刀兵。如今軍心浮動,實不宜繼續進擊,不如暫且收兵,免得再出變故。”田豫本想勸公孫瓚振奮人心,可是一看眾人的神情,也隻能無奈。

眾將一聽,皆深以為然,顯然在很多人的心中,繼續出兵已經不是一個值不值得的問題,而是一個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尤其是在出了之前公孫瓚拒不發兵,引起內部軍心動搖的事情後。

哪怕田豫再怎麼絞盡腦汁的穩定軍心,但明眼人都知道,這看似大軍,其實早就變作一盤散沙,再也聚集不起來了。

當然了,公孫瓚敗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袁紹與公孫瓚的幽州內外之敵聯合起來後,雙方實力由占據上風,變成旗鼓相當,再逐漸轉變為強弱分明。

困守河北易京的公孫瓚屯田成功解決了糧食問題,但外圍陣地盡失,手下將士也離心離德。

不過,目前為止,公孫瓚往昔累積下來的威信,還是存在著,即便將士有些怨言,還不至於引起兵變,畢竟在這個時代,尋常士兵,哪裏有膽子去妄論上官?

不過,公孫瓚雖然沒有了進取之心,如今也隻想一心一意的宅在易京高牆內,也是清楚,想要長久的偏安一隅,也是需要足夠的兵馬維持。

所以,在下令兵馬不動的同時,同樣讓人去唯一還在他掌管名義下的漁陽招募兵馬,以填補虧空嚴重的兵力損耗。

“漁陽鼙鼓動起來”這是白樂天《長恨歌》中的一句話,曆史上漁陽幽燕之地,也是刀兵四起之處。

幽燕之地,臨近北部邊塞,尤其是上穀、漁陽、右北平等郡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特別是匈奴人的影響很大。

在秦漢時代,那裏便民風剽悍,很多名將都曾經在那裏擔任太守地方官。

飛將軍李廣、韓安國和路博德都曾在那裏做事。

所以幽雲地區經過北邊戰事的曆練,此時此刻早已經民風尚武,在王莽篡漢,兩漢交際的時候,幽雲地區的騎兵已經天下聞名。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漁陽、上穀突騎。

光武帝劉秀,便是依靠這支騎兵武裝,在吳漢、景丹的指揮下,以少勝多,平定河北。

昔時,就算是堂堂漢光武帝在看到幽州突騎的表現後,也是不禁感慨:“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言邪?”

後來,劉秀他在順水之戰中,遭遇危險,緊要關頭,也是突騎死戰,後世流傳的漢光武帝才得以生還。

雖然在天下一統後,劉秀裁汰軍隊。

但是還有大批的幽州突騎被保留下來,送到禁軍的北軍中。

而幽州突騎在後來,跟隨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立下赫赫戰功。阿爾泰山的匈奴王庭被竇憲攻破,20多萬部眾被漢軍俘虜。

耿夔率領五百突騎,出塞追殺匈奴軍五千裏,殲滅十倍多的敵人,將北匈奴驅趕到西歐,而敗兵北匈奴卻成為鞭撻羅馬帝國的上帝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