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八十四 河內司馬氏(1 / 2)

在經過一番商討過後,派家丁往返寄回書信的司馬朗,最終還是選擇答應高郅的邀請,正式決定,出仕於並州勢力,跟隨在高郅的麾下,也算是初步的加入到了呂布的麾下。

至此,高郅算是為呂布拉攏到了兩個世家才子,荀家、司馬家,而且,還都是勢力放眼大漢都數一數二的家族。

要知道,此時的漢末豪強橫行地方,牢牢把控著清議、學術、乃至於仕宦之途。

光武皇帝仰南陽、河北等豪強之力方才中興漢室,雖屢有抑豪強兼並之策,但還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膨脹。

東漢是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起來的政權,逐漸形成所謂的“衣冠望族”(世代做官)或有名望的姓族,散布在各州郡。在反對宦官的鬥爭中,他們互通聲氣,互相支持。宦官失敗以後,士族內部的矛盾便加劇了。

士族勢力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斷強大,直接威脅到了皇權,於是東漢才屢屢出現皇帝親近閹宦,特許宦官幹政以打擊士族的局麵。

宦官與士族的權力鬥爭延續了近百年,最終以士人出身的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而告終。

隻是這麼一來,朝局平衡被打破,士族在沒有了宦官等宿敵之後,開始了內部的爭權奪利,由是造成了董卓入京收拾朝堂的結果。

????????董卓起初也是選擇與袁氏合作,四處征召,也是希冀士族能給予他政治上的支持。

隻可惜董卓出身邊鄙,家世不顯,被排斥在士族圈子之外,任命州郡的士子也屢屢背叛。

尤其在信任的士人伍瓊、周毖屢次哄勸董卓禮待士人,征召士人為官,卻導致士人就任地方後起兵反叛後,董卓便撕破了臉,公開與關東士族為敵。

????這也是東漢兩百年、靈帝駕崩期年之間所發生的前因後果。

????一啄一飲,皆有定數。

世家的強大,在東漢末年,是非常顯著的。

荀家就不必多說了,單說說這河內司馬家。

司馬,是周朝的官職,掌管全國兵馬的大元帥。所以司馬氏,是以官職為姓氏的世家。

上古時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同宣王時,有重黎之後程伯休,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九曲黃河,綿延萬裏,因長河而得名的地方更是數不過來,知名的就有河套、河西、河東、河南、河北……

河內,就是漢代河內郡,也是司馬家族的根基之地。

按照司馬懿本人的說法,他們這支司馬氏郡望在河內郡,起源是秦末反秦戰爭中的趙將司馬卯。

在反秦戰爭中,趙將司馬卯平定當年殷商舊地,頗有戰功,項羽封其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這裏的河內不是越南那個河內,而是今天河南焦作。

漢高祖二年,劉邦兵出關中,東向與項羽爭衡天下,從臨晉渡過黃河,攻下河內,俘獲殷王司馬卯,置河內郡。河內郡的疆域規模在秦漢時期一直保持穩定,基本上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