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四十九 烽火狼煙(1 / 2)

<()

匈奴的大舉南侵,使得大漢北疆的長城沿線全都點燃了滾滾的狼煙,一時之間,烽火連天,猶如無數條黑龍脫困於天地。

舉火焚天,烽火狼煙!

這便是這個時代,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氣很大很濃,可以從很遠處看到。

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一道、兩道、三道,先後三道狼煙衝天而起,從一座座烽火台不斷的向遠處傳遞,。

三道狼煙,已經是漢軍邊境製度上較高等級的軍事預警,這代表著起碼有數以萬計的外族人,向中原內地殺來……

狼煙,這兩個字,在北境邊境,確實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嚇力和警報作用,不過“狼煙”與狼糞壓根兒就沒有一點關係。”

這裏的“狼”,指的可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著狼頭軍旗的突厥騎兵;是崇拜狼圖騰、以狼為楷模、具有狼的戰略戰術、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騎兵。

這些草原人從古至今一直崇拜狼圖騰;一直喜歡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漢人比作羊;一直憑以一擋百的豪氣藐視農耕民族的羊性格。

而古代華夏農耕民族,也一直將那些野蠻殘暴沒有人性的草原騎兵,視為最可怕的“狼”。

狼煙便是用以警報崇拜狼圖騰的草原民族騎兵進犯關內的煙火信號。

????一時間五原郡,乃至並州邊境所有北地城邑,全部關閉四門,各地郡兵開始上城布防,各處集市上的商人們立刻四散而去,無數的平民百姓要麼湧進大的城邑,要麼開始向山中轉移自己的一家老小,大批的難民群四處奔跑,哀嚎之聲響徹田野……

與此同時,人手緊缺的郡縣,亦是開始緊急招收新兵和老卒。

??之前就提及過,從大漢王朝建立那天起,在北部邊疆實行的就是軍屯製度,既兵民合一,這裏的百姓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尤其是那些當年在戰場上廝殺過的退伍軍人,如今一個個都站了出來。

即便是有些人因為郡縣屯儲的武器裝備不足,也各自披著曾經佩戴過的陳舊的鎧甲。

他們手中的兵刃也大都古樸殘缺,雖然已經年老,卻一個個神態平靜,絲毫不亂,甚至在他們的目光中還透露著一絲絲的興奮,就像一匹年邁的戰馬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時,又一次獲得在沙場上衝鋒陷陣機會的興奮。

這是一場蔓延數百年之久的,民族的戰鬥。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矛盾,尤為突出。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體現在兩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

不同的生活方式,天然的就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民族命運。

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

漢族需要耕地,在生產技術得不到提高的條件下,人們隻有擴大耕地麵積才能提高土地產值,以養活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