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函穀關前(1 / 3)

<()

李耳與孔丘不論善惡,隻論處事之道。

再說天地間本就沒有純粹的善和純粹的惡,善與惡是無法定論的。

截教之所以輸,並不是因為截教中人做惡,也不是因為截教中人多披毛帶甲之輩,而是因為截教中人的處事方式。

從通天教主開始,從上至下,每一個截教之人皆是直性子,做事情不會拐彎抹角。

以當時截教的實力,隻要截教之人都迂回婉轉一點,在背後加點手段,截教也不一定回輸。

如果剛成立截教之時,元始天尊讓通天教主少收一些徒弟,通天教主如果不直接懟元始天尊,稍微的迎合元始天尊一下,截教闡教也不會鬧得那麼不可開交。

李耳說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樣,剛柔並濟才能長久。

截教中人偏偏太剛了。

孔丘聽了李耳的話,剛開始他的心境還是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沒過長的時間,他很快就擺脫了李耳所說的話對自己的影響。

並且使得孔丘的心境更進一步,隻見孔丘身體四周出現陣陣漣漪,好似他要破空而去一樣。

漣漪之中出現了仙鶴,翠竹,白蓮,紅梅,異象印在虛空之中,另人心神向往。

那就是天地間最好的品質。

浩然正氣,心有正氣破除一切劫難。孔丘從正直剛毅之中參悟了人間正道。

孔丘說到:“心有仁義可破除種種劫難,往日我截教之所以遭受到滅頂之災,全是因為截教門人龍魚混雜。當時如果我截教門人全部都心正,沒有一個心生邪念之人,我截教也不會遭劫。”

截教之人遭受到劫難,因為其中有人下界並不是為了匡扶正道,而是為了謀劃人族氣運。

如果隻是為了守護大商的正統,截教之人就不會遭劫。

孔丘已經明悟了自己的道,他的道就是走正道,行正事,就算有千般劫難也能踏過。如果心生邪念,就會萬劫不複。

李耳說到:“仁義就是擾亂了人的本性,人應該順應自然。無欲、無求、無為則剛。

你看,天地按自然規律運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複始的運轉,飛禽走獸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諧共處。

這並不是人為的刻意安排,而是它們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發展。

你苦苦求索仁義,意在實現人的本性,可結果卻適得其反,擾亂了人的本性。”

在李耳看來,仁義會擾亂天道運轉,唯有不問、不做、不管,方能永享大道。

孔丘說到:“不問、不做、不管,這不就是獨善其身嗎?隻能保自己之安定,隻能使自己永享大道,這並不能真正的長存。”

其實李耳與孔丘之爭,就是無為與有為之爭。

無為與有為,沒有誰好誰不好,在趙江河看來,一味的追求無為和有為,到頭來反而落了下層。

不管是無為還是有為,都能使提出理念之人長存天地,證得那無上大道。

隻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無為和有為就不合適了。

因為無為之道,道家越來越破落,最後被佛家儒家壓在了下麵。因為有為之道,儒家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到後世,儒家吸收了各家理念,才真正的成為第一大家。

孔丘問到:“天道人道,道祖之道是何道?”

李耳說到:“我之道乃陰陽變化,日月交替,宇宙演化。人道在天道之下,參悟天道,就能明了人道。”

孔丘說到:“道祖認為人道在天道之下,我卻認為人道在天道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道定會勝過天道。

道祖之道在九天之上,我之道在這大地之上。天與地相距萬萬裏,卻少不了一番爭鬥。”

孔丘並不是在向太上宣戰,而是闡述兩者之間的道不相同,道不同就一定會有所爭鬥。

並且在這次輪道之中,孔丘收獲不少,因為李耳,孔丘明悟了自己的道,隻要堅持走下去,他也可以成道作祖。

孔丘對著李耳執弟子之禮,拜謝李耳的指點之恩。

趙江河聽了孔丘與李耳的論道之後,趙江河也收獲不少。

自身之道脫於天道人道,沒有天道人道作為根基,自身之道再厲害,也是無根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