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堅持了祖祖輩輩的耕作方式,難度不亞於讓老百姓不去祠堂祭拜。
大兄朱舜當初可以推廣成功,一是因為有著周濟老百姓的大恩,二來大災過後的老百姓本來就沒了活路,不如還了這份恩情。
即便是這樣,宋應晶親自主持土豆推廣的政務,也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多次需要出動巡檢司的官兵。
在宋家許諾隻要種不出來糧食,明年宋家依舊開設粥廠的承諾下,這才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推廣了土豆。
朱玉立即拖著宋士慧離開了這裏,命人去京師大學堂牽來兩匹快馬,趕往了密雲縣。
幾天後,京師大學堂學子駕著騾車運來了足夠千畝良田種植宋米7號和宋麥7號。
朱玉帶著宋士慧去了密雲縣僅剩的一千畝官田,兩人站在地頭上,看著形狀千奇百怪的一塊塊田畝。
沉默寡言的宋士慧,突然變的話多起來:“要想真正種植出高產稻穀,首先要改變的不是良種,而是科學種植方法。”
“這其中包括了水文的測繪,水利的興修,土壤的改良等等問題,咱們第一年種不了高產稻穀,需要先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種植高產水稻。”
“水文測繪交給侄兒了,隻是這個興修水利需要大筆的銀子,還需幺叔去找朝廷要銀子,或是找鄉紳大戶們募捐。”
朱玉聽到要找朝廷要銀子,出現了一絲苦笑,朝廷啥都不缺就是缺銀子,估計是沒指望了。
至於找鄉紳大戶們以興修水利的名義募捐,更是不可能了,縣衙每次發布告示說興修水利其實就是一種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
鄉紳帶頭先捐,事後五五分賬。
想讓這些鄉紳大戶們捐銀子也可以,先把五五分賬的事情定下來。
朱玉拍了拍宋士慧的肩膀說道:“士慧,你先去測量水文,銀子的事情叔父去解決。”
終於要開始推廣這些年來的心血成果了,宋士慧和農業學子們的表現卻有些奇怪,隻是蹲在地頭默默的抽了一鍋旱煙,起身做事。
不是他們不想激動,這群為民族未來默默努力的京師大學堂學子,已經被遺忘了太久。
早已不記得什麼是激動了。
宋士慧拿來了本縣的縣誌,翻看了兩眼,隻有誰家中了舉人,誰家在興修水利捐了幾兩銀子,便把縣誌還給了白發文吏:“裏麵全是鄉紳大戶們花銀子買的縣誌留名。”
“其他關於密雲縣的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無雨期,還有最為緊要的湯河潮河旱澇情況,一點都沒有記載。”
“接下來的一年裏,會非常的辛苦,你們先給家裏寫一封書信,咱們這幾年就住在這裏了。”
農業學子們沒有一人叫苦叫累的退出,收起煙袋杆子,沉默的走向了地頭簡易的涼棚,去給家裏寫書信。
旁邊的朱玉決定去找本地的鄉紳大戶們談一談,希望他們能夠捐些銀款,畢竟興修了水利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
61809/48854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