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下了一場暴雨,直到中午才停息,下午時分的霧島,天氣格外涼爽,海風吹來,更是宜人。
李鳴到大碼頭時,南邊遠處的沙灘上,年輕漁民歡聲笑語不斷,在搭篝火。
老何塞則等在碼頭,“老板,你要的新鮮鯡魚,我準備好了。”說完從冷庫拿出一箱蓋冰的小魚。
通體白鱗,正是猜測的鯗(xiang)魚。
鯗魚是古稱,寓意美味之魚,俗寫為“鯗”,宋代範成大《吳郡誌·雜誌》,裏麵形容到:
“美下著魚,是為鯗字”。
國內的叫法很多,魔都人喜歡叫鯗魚,北方叫膾魚、白鱗魚,南方稱曹白鰳魚。
老何塞捕撈的,是鯡魚科的一種,太平洋兩岸都有,且族群特別大。
兩個世界的鯗魚,外形都一樣,體側扁,長40多厘米,銀白色。
鯗魚一般在秋冬季節,聚集在一起北上,春夏之交到高緯度地區產卵。
藍鰭金槍魚,最喜歡吃的魚,就是鯗魚,不止藍鰭金槍,鰭魚也非常喜歡追逐鯗魚。
大魚們每年都會追隨鯗魚,一路北上,不過旗魚來得早,藍鰭金槍魚來的晚些,也就是說。在霧島附近,遲早能遇到藍鰭金槍魚。
釣藍鰭金槍魚的時機沒到,李鳴收回遐思,繼續回憶鯗魚的滋味。
鯗魚的味道,鮮醇韻遠,口感極佳,美食界有“南鰣北鱠”,“來鰣去鯗”之說,在古代就留下大名。
鯗魚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刺特別多,細如牛毛,參差盤結,很考驗人的舌功和耐心,性急的,一般不太願意領教,也就錯失了美味。
屬鯡魚科的魚很多,和鯗魚相似的魚也很多,市麵的冒牌貨,層出不窮。
正宗的鯗魚,新鮮時價格不高,也就40元斤左右,便宜的冒牌貨,能賣到20元斤,網上甚至更低,9.9元斤都有。
魯省沿海鯗魚產量很高,老百姓喜歡將鯗魚醃製,做成臭白鱗魚,價格會高上很多,正宗的能賣120元斤。
鯗魚單條一般在2-4斤,很少超過5斤,個頭不大,價格也低,適合一家三口做來吃,更適合在生鮮店售賣。
“老何塞,你們的任務又多了一個,明天捕50斤極品鯗魚回來。能完成嗎?”
儲物空間實在有限,鯗魚價格又不高,隻能小批量帶貨,用於測試市場的接受度。
“海裏的鯡魚很多,一平方米大的漁網,就能抓到幾十條,幾乎每個網格都掛有魚,一網就抓近千斤。50斤很簡單的。”
將手裏的鮮魚放回箱子,李鳴扭頭問道,“你們要開篝火趴體?”
老何塞興奮的說,“今天是祖國的獨立日,我們在海灘上燒烤慶祝,老板,你要嚐嚐我的廚藝嗎?”
“不用了,你們自己玩。”
李鳴不覺得他廚藝,能好到那裏,連調料都是在超市裏買的。
更重要的是安全考慮,萬一是他做的,是黑暗料理呢?
那不得自己找罪受,況且防人之心還是要有的。
“老何塞,你先別走,把工資領了。”
想起小別墅裏,有一箱快過期的啤酒,就拿出來給他們。
“老板,你人真好!”
老何塞千般感謝,李鳴一笑而過,回到生活區檢查各處設備。
對講機響起,老何塞失真的聲音傳來,“老板,烤好魚了,我送給你一份。”
“不用了。”
拒絕後,監控裏的老何塞,一直在超市裏等著,李鳴隻好去見他。
擺手謝絕烤魚,李鳴從超市裏拿一瓶咖啡,和老何塞碰杯,聊了起來。
“老何塞,聽說你以前是船長?”
“是的,可惜兒子要偷渡美利堅,隻好賣船給他籌集路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