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傳承(1 / 2)

秦始皇承六世之餘威,首次統一中國;漢曆經數帝,才在漢武帝手上滅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西域諸國,而重新大一統中國;唐代結束後,曆經數百年的軍閥混戰,才在元太祖、元太宗、元世祖這三代人的努力下,再次統一中國。

而朱元璋他一個人,在他四十歲之時,就已經南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諸多豪傑;北將王保保、李思齊等擁護的元順帝,驅逐至燕雲十六州之外。

基本統一中國後,朱元璋在位的這三十一年裏,他也從未停止為大明開拓疆土。

於北方,他發動了八次北征。將元朝打成北元後,又將北元打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朝鮮等國,尤其是四大汗國中的西察合台汗國,更是向他稱臣納貢。

於南方,朱元璋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邊疆,也一直在向南,拓展大明地圖……安南等國,亦向他屈膝稱臣。

於海上,雖然這位大明天子使民間“片甲不準下海”,但這是因為他令大明水師一直在海麵上剿倭,而不斷地開拓大明的海域。

在戰爭期間,禁止平民進入戰區。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是如此。朱元璋認為這點,有識之士都能明白。

朱元璋能想到後世會有些糊塗蛋、或裝糊塗的人,會因此而說他禁海,但朱元璋不在乎。他這種彪悍的人生,何須要這些人去理解?

但朱元璋最引以自豪,是他本著人性本惡、不把希望放到一個身上的宗旨,為大明製定的製度。

如在中央,他讓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相互獨立、相互製衡;在地方,除了有戰事的邊境行省,讓都司一家獨大外,其他行省的機構皆是由負責軍政的都司、負責政務的布政司、負責法務的按察司而組成。

負責法務的都察院,其權並不小。都察院的左右兩位都禦史,不僅與六部尚書一樣是正二品官員。而且都察院不僅可以對軍政、政務進行監督,還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利。

什麼都見過的朱元璋,自然清楚那些沒用的空話,除了當個擺設外,並不能真正讓人向善。他深知人隻有在所顧忌之時,才不敢去作惡。

所以對都察院,朱元璋也留了一手。如六部中的刑部就與都察院,有著直接的競爭關係。後來為了避免都察院與刑部沆瀣一氣,朱元璋又在軍政係統中,生出一個監視他們的錦衣衛。

朱元璋認為隻有相互監管,才能使這三個係統內的為官者,不會因手中的權力而將貪婪的手,輕易地伸向平民。從而做到,天下的長治久安。

以上述這些實打實的功業,朱元璋有理由認為在中國幾個大一統的朝代中,惟有開創盛唐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和他去比肩個人功業。

朱元璋不認可唐高祖是唐代開國之君,是因為朱元璋憑著他的人生經曆,判斷到李世民才是唐代的實際開國之君。也正因為這種認知,朱元璋才沒將李淵安排進曆代帝王廟,而是將李世民安放其中。

但說唐太宗之所以能得天下,多少有些靠著他祖輩的餘蔭,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他朱元璋,則是一窮二白的出身。說自己從社會最底層開始,說他的成就完全是個人奮鬥而來,朱元璋認為隻要稍微懂點事之人,就能明白。

因此朱元璋也一直堅信,自己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傳奇色彩、而又大一統中國的開國皇帝。

但即便如此,在疾病來襲之時,這位一生永不言敗、勇於向命運抗爭、最終奮鬥到至高無上的男人,此刻卻如常人一樣臥倒在床。

待他問完司禮監太監,他四子是否已回到京師之後,朱元璋就連他那永遠閃爍著熾烈火光的眼睛,都有些睜不開了。

但朱元璋尚能思考,他靜靜在想著自己這一生走過的漫漫之路。在回憶中他不僅再次感受他這輩子所遭遇的辛酸痛苦,也重溫了痛苦過後因逆襲而帶來的甘甜。

朱元璋已經猜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盡管他還有許多事情尚未完成,如四大汗國尚未全部向他稱臣……

但身為血肉之軀的凡人,誰又能逃過生老病死呢?這一輩子,就這樣吧。如此璀璨絢麗、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生,這世間也隻有他朱元璋一人擁有,他又夫複何求呢?

但他隱隱約約猜到所謂的“天象示變”,是肇始於自己的駕崩。不甘心的朱元璋,因心中一急,突然昏睡過去。

隱隱約約之間,他聽到自己的床邊有幾個人在哭泣。

直到中午,朱元璋再次醒來之時,他感到自己又恢複了力量。

如平時一樣,朱元璋麻利地從床上起來之時,他看到了自己的跟前除了朱允炆、梅殷、掌印太監、宋忠在守護外,提督太監劉思與其他在京的兒孫並沒有守護在他的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