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喜憂參半(1 / 2)

自張輔拒接聖旨的消息,在王公大臣這個圈子中傳開後,李景隆便知道削藩,已踢到鐵板。

之前先帝病重,李景隆知道隻有朱允炆、靖江王朱讚儀、梅殷這三個晚輩在先帝身旁伺候;先帝仙去,建文又密不發喪;直到將先帝葬於孝陵一個月後,建文才將先帝駕崩的消息,告知於多數親王。

建文這種操作,李景隆起先是感到費解的。後黃子澄解釋,這是由於擔心親王不服新帝,他們才不得不如此。

李景隆熟讀史詩,他明白這個關鍵時候,要多危險就有多危險。更何況李景隆還知道不少親王對既不是長孫、亦不是嫡孫的朱允炆被封為皇太孫這事上,他們就一直不服。

所以,朱允炆初登大寶,為防親王們出幺蛾子,而密不發喪,李景隆在思量後,他能理解。

至於自己當時沒被建文告知,李景隆知道這是由於新帝並沒有將自己當作他的鐵杆。對此,李景隆雖有些失落,但也沒多在乎。

但是隨後梅殷聲稱先帝駕崩之前,曾密令他輔佐建文。梅殷此舉,不僅讓李景隆重新犯疑起來;更讓大明勳貴這個圈子之人,對先帝的突然離世之事,開始重新審閱起來。

公、侯、伯、都督們認為梅殷這話,隻能糊弄那些涉世未深之人。他們這些從刀光劍影之中走出來的功勳,是不會相信先帝會下這種既不符合先帝為人,又脫離世事人情的托孤秘旨。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帝不去不令在京,且擁有三衛的皇子皇孫,去輔佐建文?反而托孤於,沒有一兵一卒的外姓女婿?深知先帝聰明睿智的功勳們,認為這簡直不可思議。

做事注重成效的先帝,怎麼可能會將托孤的重任,交予一個實際上沒有任何執行能力之人呢?即便論親,這世界有幾個人,會在自己子孫與外姓的女婿之間,去選擇相信外姓女婿呢?

而且功勳們都知道眼裏容不得沙子的先帝,僅僅對自己的子侄孫輩在觸犯大明律之時,能網開一麵。

先帝對自己的女婿,可沒這種待遇。如先帝在洪武三十年,便有將嫡女安慶主公的駙馬歐陽倫,以“走私罪”賜死的實例。

沒錯,之前梅殷宣稱自己被先帝托孤,對有獨立思考能力之人反而起了反作用。如李景隆就知道,現在不少人都認為梅殷實際上是在宣稱“此地無銀三百兩”。

因此張輔拒接聖旨,雖被朱讚儀、徐輝祖、梅殷、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稱之為大逆不道,但多數功勳並不這麼認為。

首先張輔拒接聖旨的理由是:“他是大明燕國的臣子,深受先帝與燕王之恩。鑒於此時先帝駕崩、燕王病重,各種流言滿天飛,他隻會依先帝仙去前的明旨與燕王之令辦差”……

對秘旨真實性的懷疑,相對於這些功勳,張輔隻不過是說出來罷了。所以張輔拒接聖旨,讓多數武臣保持了沉默。

在京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功勳,雖然沒有去公開質疑聖旨的真實性,但他們還不至於去對京師之外提出質疑的張輔,去口是心非地去指責。

更何況之前,建文將六部尚書從正二品提升到正一品之事;削藩削得將他叔叔湘王全家,逼得自焚之事,就已讓行伍出身的功勳們認為:建文帝不僅違背祖製,且為人薄情寡義。

再加上對燕王實力與性情有著切實的認識,不少在京功勳都認為建文此人,壓根不值得去幫。

也是功勳之臣中一員的李景隆,再加上他本身又沒有與燕王這方有私怨。所以本身就有患得患失地李景隆,他的態度開始變得曖昧起來,一點都不奇怪。

在京功勳對張輔抗旨的沉默,讓建文這個自認為福澤深厚、實則無半點恩惠於軍人的君主,對在京的多數武將徹底寒了心。

而在靖江王、梅殷、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黃觀等人的嘴中,張輔則是一個大逆不道、驕奢淫逸,日後必遭五雷轟頂的暴徒。

一邊是對張輔抗旨,保持沉默的功勳;一邊是與自己同仇敵愾的支持者。兩相比較之下,建文帝對他這些鐵杆的喜愛,自然也就與日俱增。

在與鐵杆在宮中議事之時,收到燕王長史葛城的消息,得知燕王一直是裝病之後,雖然建文帝在皇宮敏銳察覺到梅殷、黃子澄、黃觀有些慌神,但兵部尚書齊泰卻立即冷靜地道:“陛下已令楊文都督率兵十萬前往開平,討伐張輔。”

“加上朱忠都督的三萬大軍,我軍這十三萬的正義之師,必然能對燕賊瞎鼓搗的三大營,展開雷霆一擊。擊敗惡少張輔、收複開平後,楊都督再一鼓作氣拿下興和,最後定能與在真定的大將軍耿炳文,對燕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齊泰沉聲地接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