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將門之子(1 / 3)

吳珍現年十九。

自吳父在兩年前過世後,原本家有良田千畝,在太原府更有三個鋪麵的吳家,已有家道中落之虞。

吳父去世後,吳家就吳珍這麼一個帶棒的。所以吳家家道中落的原因,肯定在吳珍身上。

因從小就錦衣玉食,吳珍不僅為人豪爽,且熱衷與三教九流之人打交道。再加上吳珍還有著眠花宿柳之習,這確實造成吳珍花錢如流水的事實。

但吳珍為人,卻機深詭譎。

年齡不大的吳珍,不僅能將自己花出去的錢給賺回來。而且在去年,吳珍還在太原府,新開了兩家鋪麵。

今年年初,善於結交朋友的吳珍,摸到了從富商到巨商的那塊天花板。

太原石知府的幼子,讓吳珍與他搭夥做生意。但樂極生悲的是,在吳珍一次與石公子等人喝花酒之時,石公子居然“馬上風”走了。

當時,吳珍與這些生意夥伴同樣驚駭萬分。冷靜下來後,吳珍想到那位雖有精明之譽、但度量極小的石知府,可能會遷怒於他們。

在衙門來人之前,吳珍將他的這種擔心,說給了朋友們聽。不過吳珍這些朋友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石公子的死是意外,與他們無關……

放下不心的吳珍,在當晚,就去找了認識石家大少奶奶之人。在吳珍允諾大少奶奶一個鋪麵後,說出傭金價格的中間人,見吳珍答應後,中間人允諾明天之前將給吳珍一個準信。

第二天中間人帶來消息,說除了石家大少奶奶那間鋪麵外,吳珍若再拿出三間鋪麵,這事就可以平了。

吳珍既沒問是誰提出要三間鋪麵的,更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即就拿出四間鋪麵的相關文書以及所有傭金,利索地給了中間人。

經過閉門深思,吳珍仍認為石家幼子生前提出的生意有賺頭,又覺得自己在失去四間鋪麵之時,留在太原定會被人指指點點之後,吳珍做出一個決定。

吳珍準備將僅剩的鋪麵出手,將所得的錢與家中的現銀去購買茶磚、大黃,在將貨物運至開平。

去開平,得帶上雖有婚約,但尚未出嫁的妹妹。

吳珍知道妹妹在太原,有第一美女之稱。若是將妹妹留下,在自家走背運、自己外出之時,吳珍知道肯定會有人來打壞主意。

不過沒有了石公子的參與,吳珍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搭上,在開平混得風生水起的渠家。而且北平正爆發戰事……關於前者,吳珍寄希望於車到山前必有路;關於後者,吳珍從太原去開平,不需要經過戰亂之地。

雇了鏢局,一切準備就緒後,父母雙亡、尚未成家的吳珍,便帶上妹妹前往開平。

有邊軍這龐大的消費群體,吳珍在來開平之前,就已預判到開平必然繁華。

但來到開平城下,看到排隊準備進城的一支又一支的商隊,吳珍覺得自己可能低估了開平的繁華程度。

大明的商稅,雖是三十稅一,但拉貨的馬車進開平城之時,得交進城費。

進城那天,吳珍看到馬隊掛著“河間張家”旗幟的商隊。

當吳珍看見了張家,不但如數交了進城費,且還被軍士仔細地檢查了貨物。這讓他鬆了口氣。

張家這種中原巨族在開平,還得按規矩來,怎麼不讓吳珍安心呢?特別是在吳珍還知道河間的張,與在開平擔任總兵的張,是同一個張。

不過這種認知,也在一個程度上讓吳珍悟到:開平為什麼能這麼繁榮?

“要想母雞生蛋,都得首先搭一個能讓母雞,感到安生的窩;要想商人在當地能安心經營,自然也得有一個所有人都遵守的規矩”。吳珍如是想。

進入開平內城,將手下、貨物安排在西城後,吳珍便引著被開平繁華的市景而左顧右盼的妹妹,走進東城。

住進開平東城最好的悅來客棧,是吳珍知道能在當地經營最好客棧之人,肯定是有來路的人。換而言之,這客棧通常也沒人敢來無事生非。所以,吳珍吃了晚飯,在妹妹答應不出客棧的前提下,他便安心地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