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兵臨城下(1 / 2)

一場暴雪,幾乎將整個漠南,染成了白色。

隻能用幾乎。這是由於開平城外的軍營,因軍士正在緊鑼密鼓地拔營,從而讓白雪始終無法將軍營給覆蓋。

處於中原北部的北平城外,盡管此時下著大雪,但在城外卻看不到任何積雪。因為雪花剛一落在地上,即被將北平九門圍得個水泄不通的幾十萬大軍,踐踏為泥漿。

此時在北平九門之中,又屬德勝門之外的兵馬最多。

德勝門在元,稱之為健德門。

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攻入大都後,朱元璋將大都更名為北平的同時,也把健德門改為德勝門。

德勝門處於北平北端,星象上屬玄武,而玄武主刀兵,所以德勝門自然是軍事重地。再加上德勝門,此時由燕王世子朱高熾負責防守。因此,德勝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北平九門的重中之重。

拿下德勝門的意義,無須多講。

已兵分鄭村壩、通州、北平城下的李景隆甚至認為,若是攻下德勝門,將是對眾誌成城的北平軍民,一個沉重心理的打擊。

這就是李景隆為何會率主力,在此刻,主攻德勝門的原因。

麵對著數十萬的建文軍,朱高熾、顧成這兩人,這些日子壓根就沒合過眼。

他們不僅要擔心,北平是否能抵禦住數十萬大軍的攻城。

他們還擔心燕王在收複北平行都司後,能夠及時救援北平;或是駐守於漠南的大軍,能否在大雪之下馳援北平;或是寶船是否能帶著效忠於燕王的水師,及時在直沽登陸,而馳援北平。

朱高熾與顧成,並非是那種習慣寄希望於他人之人。

實在是北平現有的兵力,壓根無法擊退城外的數十萬大軍。

不過朱高熾、顧成心中非常清楚,他們當下之急是殫精竭慮地守好北平。

不過在短時間內守住北平,朱高熾與顧成很有把握。作為燕王世子與守城總兵官顧成,他們之前旁聽了燕王與張玉對接下來用兵的決策。

他們倆明白燕王之所以最先去永平,此刻去大寧,就是為了讓李景隆孤軍深入。歸根結底地說,此時北平雖然危險,但這種危險在大戰略上,卻有著險中求勝的屬性。

再者朱高熾也清楚外祖徐達在生前,曾花大代價修繕、擴建了北平九門。

徐達生前此舉,直接導致北平此時是除京師外,每門皆有甕城(城門之後的軍事堡壘,用於甕中捉鱉)。

因此,說北平易守難攻,絕非虛言。

當然最重要的是,朱高熾不僅對自己統管全局的能力有著自信,對顧成有著信任外,他也信任守衛著北平的軍士。

北平軍士知道一旦北平失守,自己與家人的命運。戰爭贏了,北平軍士之前擁護燕王是從龍之功,之後升官加爵自不在話下;但若淪為戰敗一方,他們之前擁護燕王之舉,就是滿門抄斬的大逆之罪。

所以守在城牆上的每個人都明白,對他們來說現在除了死守北平外,已沒有任何退路可言。

在接下來這些日子裏,建文軍幾次攻城,也確實如願地皆被擊退。

如李景隆最先令兵將火焚城門,軍士迅速地汲水撲救,致使李景隆無功而返;當李景隆又轉命火炮打城,雲梯攻城,地穴入城,但皆被北平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朱高熾也並非一味防守,入夜時分,朱高熾有令軍士縋牆出城,鳴鼓驚攪,使朝廷將士無法得以安睡……

這就造成了此時北平守軍雖然累,但圍城的建文軍更累。

建文軍大帳之內,從剛送來的諜報中得知:燕王與張玉不但將北平行都司將士重新歸於麾下,而且還將寧王俘虜後,李景隆已心急如焚。

李景隆之前雖料到寧王不是燕王的對手,但他沒有想到燕王能如此迅速地結束戰鬥,所以他此刻才會慌亂得心急如焚。

至於諜報中朱能率兵殺進大寧,將寧王三衛屠戮近半之事,李景隆隻是掃了一眼。他更關心燕軍現在在幹什麼。

李景隆不僅知道漠南的邊軍正準備南下,他也明白正乘坐寶船的水師,已在北上的路上。

作為先帝最愛的兒子,十多年大將軍的女婿,燕王能調動部分水師,對李景隆來說並不難理解。

首先這些水師軍官,多是先帝與中山王提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