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經商(二)
要經商還得有經商的頭腦,列出個大體方向還遠遠不夠。宋朝經濟如今已經接近崩潰,所以石斌必須拿出賭一把的勇氣才能在這經濟體中挖出一塊肉來。
李超本就是個無利不起早的家夥,從他的言談中可見還算個有商業頭腦的。如今一看雖然不會去劫糧,事情沒那麼刺激了,但是能用更好的方式賺錢,他就如同打了雞血,整日裏就和潭州、嶽州的大商人吃飯、聊天。
從潭州商會鄧會長那了解到,現在江淮一帶已經非常繁榮,從以前的“廣泛型成長”變為“斯密型成長”。這就是說,由“斯密型動力”推進的早期工業化。
聽到了李超所介紹的這些話語,石斌立刻跑去鄧會長家親自請教。仔細一聽才明白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形成了農商社會。
即:小農經濟由自給性向自給性和交換性相結合的方向轉化,且交換性持續加強,有趕上或超過自給性的趨勢,小農從使用價值的生產者向交換價值的生產者逐步轉化。
相應地,農村經濟中的非農產業得到增長,隨著種茶、製糖、養蠶、繅絲、棉紡以及多種土特產等新型生產項目的引進和擴展,農民經濟收益表中的非農收入大幅增長,此時的農業經濟已是包括種植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和其它服務業在內的有機體係,而與原先男耕女織的單一結構相區別。
有了鄧會長的這些話,石斌如同醍醐灌頂,想起了、工廠、農場這些東西。
荊湖南路當然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主,也就潭州的中心地帶有以水運為支撐的小商品經濟。
既然開了竅,石斌立刻將李超找來,命令他將每一個村莊編成一個充分的合作經濟體。並訂立相應規則,一切都要有章可循。哪怕就是當地望族也得交相應的稅賦,如果不繳納就以募集的方式軟磨硬泡出來,若是好話不聽就用些其他辦法,總之得出賦稅。
李超則表示要建更多的船隻用於專門的商業活動,而且至少是1500料的中型商船,否則無法獲利。
石斌當然知道這是批發,利用一次性貨運量巨大的優勢來獲取最大的利潤。貨運量越大,成本就越低,獲利自然也就越高。
由石斌許下好處來說動潭州知州發布公文,並由他作保表示隻要是石斌答應收購的商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全部收購。至於如何收購就由各村村長、各鎮鎮長、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指定酋長送至潭州或嶽州。如此一來,既減少了下派人員的麻煩也保證了當地民眾不會白忙一場,從而與各地關係更加緊密、控製更加容易。
原本以為得到了官府的經商許可就可以四處經商沒有障礙了,最多不過是去請當地官員吃兩頓飯打幾個紅包而已。卻沒想到事情複雜得多。
這是第一次石斌的船隊進行商業活動,所以場麵不大,隻有五艘中型商船。沿著長江一路向下遊而來,在鄂州入碼頭補充給養,並打算試銷一部分貨物。
鄂州的經濟比潭州更加發達,自古便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
尚未進入碼頭,便見其上人頭攢動,商戶,腳夫,來來往往幾乎就沒有停止的時候。見到這情況,李超這個水匪當然明白其中意味著什麼。
當船靠上了碼頭,他立刻下船去與主街上的商戶商量補充給養和銷售貨物的問題。有生意上門自然個個都是高興的,尤其是這些沒來過的新主顧,比較容易打交道,他們的錢也容易賺。
作為一個新客,李超自然不會太強勢,出價都很合理,甚至舍棄了一部分利潤,算是買了個臉熟。雖說無商不奸,卻也不是完全亂來,那些見李超如此懂事的,也給他評了個好印象,暗示如果有些小問題可以找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