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192年)4月,青州黃巾攻破了曆城縣,但是,曆城也跟其它地方一樣貧困,黃巾軍劫掠到的糧食不夠百萬黃巾十的口糧。
黃巾大渠帥管亥深感憂慮,召集諸將商討對策道:
“現在青州殘破,又連年幹旱,糧食越來越少了。我們雖然攻破了曆城,得到的糧食卻隻夠十之用,大家討論一下,接下來該怎麼辦?”
黃巾大將杜遠垂頭喪氣地道:“大賢良師當初起兵,是為打倒豪強,推翻劉姓的朝廷,讓我們窮苦百姓有飯吃,有衣穿,不受士族豪強的欺淩。
可是自從大賢良師仙逝之後,我們太平道就沒了主心骨了,我們雖然人多,卻戰力越來越弱,而漢軍的戰力卻越來越強,我們雖有幾十萬軍隊,卻每次都打不過公孫瓚和陶謙的幾萬人。我們隻能一直以劫掠為生,到處流竄,這然道就是大賢良師和我們的初衷嗎?“
大將李才接著:“八年了,這八年來,我們隻是劫掠,不事生產,這青州已經沒糧可劫了。
可是除了劫掠,我們又能幹什麼呢?士族豪強會讓我們安心下來耕種嗎?漢軍會放過我們嗎?
狗日的皇甫嵩,一次就殺了我們幾十兄弟,連老人和繈褓中的孩子都不放過!”
年輕的將廖化對渠帥管亥:
“管大哥,聽白波黃巾已經得到了並州牧王嵩的妥善安置,凡是投靠王嵩的白波黃巾,每人發了5擔糧食,2兩銀子,每人分150畝土地,免稅五年,免費發給種子和農具,每5家發一頭耕牛。老人在敬老院有專人照顧,所有孩,都免費在學堂裏讀書,不僅免費,還有獎學金。”
裴元紹歎了口氣道:“王嵩仁義,下皆知。當初大賢良師仙逝前,也曾經給王嵩遺糧一擔。還囑咐各地黃巾,若事不可為,可去找王嵩求活。依我,我們不如去投靠王嵩算了。”
杜遠道:“可是,你們知道這有多難嗎?雖王嵩占了河內郡,可是與我們中間還隔著兗州,還隔著黃河,過不去啊。唉,要是王嵩在青州就好了。”
吳義歎了口氣道:“這不廢話嗎?隔著近千多裏呢!要是離得近,誰還不知道去投王嵩?”
在場的黃巾將士們都沉默了,沒有一個人話……。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想著同一個地方——並州!
並州,那個遙遠的地方,那個傳中不會讓一個人餓死的地方,那一片亂世中的淨土,讓黃巾將士們是如茨向往和渴望。
大家也都不約而同地在想著同一個人——王嵩王高山!
王嵩,那個傳中從不屠殺黃巾俘虜,連大賢良師臨死都要遺糧一擔的年輕將軍,那個收容難民善待百姓的雁門大守,那個救苦救難善待黃巾的冠軍候。
廖化突然站起來,跳上一塊大石頭,大聲地叫喊起來:
“可難道我們就要在這裏等死嗎?再遠的路,隻要堅持下去,總有走完的那一!隻萬要朝著並州方向走,每走一步就離王嵩的地盤近了一步!總比這樣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地到處流竄好啊!”
另一位黃中將士蔣朋也大聲道:“大賢良師給了王嵩一擔糧食,這是在暗示我們:我們糧食在王嵩那裏!我們的活路在王嵩那裏,這是大賢良師在臨走前給我們的暗示,讓我們去找王嵩求活!你們,對不對?”
蔣朋的話,如一點火星濺到了火藥筒裏一般,立刻點爆了黃巾將士心中的渴望!
剛才還死寂的黃巾營地一下子開始活躍起來,大家開始蓋樓:
“對,我們要去並州!”
“我們要去找王嵩!”
“要遵照大賢良師的指示去做!”
“大賢良師沒有放棄我們!”
“王嵩是我們的唯一的救星!”
“王嵩就是大賢良師的真正傳人!”
“王嵩是大賢良師的私生子……”
……
……樓被蓋歪了,沒辦法,上百萬人蓋樓,不蓋歪才怪呢……
……
最後管亥拍板道:“與其在青州餓死,不如拚一把!我們從兗州北部打過去,占領樂平,再南下,從陽穀縣倉亭津渡過黃河,然後沿黃河南下,經過汲郡,便到了河內。傳令全軍做好準備,二後進攻兗州長清縣!”
初平三年(192年)6月,號稱百萬的青州黃巾軍(其實是難民),經曆城縣向西北進到兗州腹地。接連攻克長清,平陰,進入東阿縣,想經過東阿縣住北靠近黃河渡河。
兗州牧劉岱聽青州黃巾來犯兗州,立邵帶兵北上,在東阿縣堵住青州黃巾軍(難民)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