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送君千裏,終有一別,在下這就要過河去了,請主公留步。”杜畿見王嵩一直相送自己到浮橋上,心中感動不已。
這幾與王嵩相處,杜畿不僅深感王嵩的學識深不可測,更對王嵩真誠的待人方式感動不已。
兩人經常在一起對當前時局各抒己見,有時甚至通宵過旦,樂此不疲,幾下來,彼此已經引為好“基友”(知己),當此分別之時,心中都有幾份傷福
“杜兄,這幾日與你相處,大有知己得遇之感,還真的有些舍不得你走,希望杜兄早去早回,我在洛陽等著你。”王嵩拉著杜畿的手,有些煽情地道。
杜畿聞言也是鼻子一酸,語帶哽咽地道:“主公保重,畿回家辦完母喪,便立即回洛陽拜見主公,請主公留步。杜畿告辭了!”
罷,杜畿轉過身子,推起裝棺材的板車,往浮橋上走去。
看著杜畿的背影,王嵩忍不住大聲念道: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裏外,心事一杯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聽著這豪邁雄壯的送別詩,杜畿感動得淚流滿麵。但杜畿不敢回頭,怕王嵩看到他流淚的樣子,就這樣一邊流淚,一邊往前走去……
夕陽的餘輝從河西照過來,映著濁浪翻滾的黃河水,映著杜畿臉上晶瑩的淚……,也映著……馬車上漆黑發亮的壽材。
路上的行人見之,都忍不住讚歎一聲:“真孝子也!”
……
送別了杜畿,王嵩決定陪關羽去一躺關羽的故鄉——解縣。
關羽的老婆孩子,早在黃中之亂前就已經接去了雁門郡。不過這解縣畢竟是關羽的家鄉,衣錦還鄉的情結還是讓關羽有些緊張。
“四弟,你看我這身穿著怎麼樣?”近鄉情怯的關羽把自己好好地打扮了一番,讓王嵩幫忙參考。
王嵩抬眼望去,頓覺眼前一亮,但見關羽身穿紅色將軍甲,騎著紅色赤免馬,身披一條綠戰袍,頭戴帶一頂綠帽子……臉膛……呃,臉膛紅得跟猴子屁股一樣……
“騷!真騷!”王嵩大讚道。
領著關羽在其家鄉好好過了一把“衣錦還鄉”的癮之後,王嵩又陪同徐晃回了一趟楊縣。
到達徐晃的家鄉楊縣時,徐晃也是好好打扮了一翻,身穿亮銀甲,騎著高頭大馬,身上披了一條紅色戰袍,帶了一頂紅帽子,威風凜凜,氣勢不凡,得瑟的很……。
這情景,也讓王嵩想起穿越前,自己剛剛外出打工那兩年,即使窮得每隻能吃快餐和方使麵,年終回家時卻也要穿西裝打領帶的往事,心裏不由得感慨不已。
河東新任太守毛介已經到任,糧食也在從上黨和太原兩地絡繹不絕地運往河東郡。
王嵩留下徐晃協助毛介剿滅地方匪患後,便帶著關羽等人趕回了洛陽。
此時的洛陽城,曆經十常侍之亂和董卓之亂,早已不是以前繁華的洛陽城了。
有後人(曹丕)曾寫詩描寫此時的洛陽城的淒慘景像道: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複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裏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
經過董卓之亂,昔日繁華的當今世上第一名都洛陽,如今隨處可見的隻是嶙嶙白骨、頹牆斷壁以及叢生的雜草野樹了。
不過,縱然如此,卻並不妨礙王嵩把這裏當成一塊寶地。
洛陽地處黃河以南的支流-洛河之畔,卻又不遠離黃河,海拔位置要高出洛河與黃河交彙口50米以上,受黃河水患的影響很,而且還可以以黃河為北方屏障,黃河北方又有太行山阻隔。洛陽八關,將洛陽拱衛得如銅牆鐵壁一般。
伊洛河與黃河交彙處的衝積平原,土地肥沃,足以養活數百萬的人口。
函穀關是關中地區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控製了洛陽也就等於是控製了中原與關中之間的唯一通道。
洛陽城內的建築大部分已經被燒毀。可以已經是一座廢棄的空城。但不可否認的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城市建設基礎。
洛陽城做為東漢的都城,已經有了160多年的曆史。其城牆高13米,碟高1.6米,東西長2.7公裏,南北長4.2公裏,夯土城牆寬14-25米。
四麵共有12座城門,東、西麵各3座,南麵4座,北麵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