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道:“大公子有所不知,淄水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如今已經到了淄水的枯水季節,河水的水流量很,不足以衝垮臨淄的城牆。
況且,劉備曾用此計對付過大公子,自然會早有防備之策。隻要在城內挖幾條涵道與淄水下遊相通,用於泄洪,水攻之計便不能建功,反而使城外土地濕軟,不利我軍攻城。”
袁譚道:“謝軍師指教,不知兩位軍師可有妙計攻破此城?”
許攸道:“劉備收攏重兵死守堅城,現在並無妙計破城。但大公子不必著急。有道是“久守必失”,先讓軍隊每日輪流攻城,耗上幾,再慢慢尋找良策。戰勝敵饒契機,也是在戰事的過程中會慢慢出現的。”
郭圖道:“可使人射多一些箭書到城中,言明:“隻誅劉備一人,得劉備首級者,賞萬金,開城投降者,封列侯”,以此瓦解敵軍抵抗的決心。”
眾皆稱善,袁譚依計而校
臨淄城內,自從袁譚圍城以來,劉備反而淡定了,袁譚有七萬大軍在城外,劉備自己也有近四萬兵力在城內,若真有需要,還可征青壯數萬用於守城。城內糧草可供半年之用,劉備短期內也不用擔心糧草問題。
這劉備正在與幕僚們議事,有親衛前來報告,今袁軍射上來不少箭書,箭書上都是些“隻誅首惡劉備”,“殺劉備賞萬金”,“開城者封列侯”等宣傳。
劉備大感壓力,擔心士氣受挫。
太史慈道:“我即刻去安排收繳箭書,有故意傳信或是造謠生事者,殺無赦。”
劉備道:“太史將軍之言有理,不可亂了軍心。”
程緒道:“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將計就計,敗他一場。”
劉備忙問道:“計將安出?”
程緒道:“昔日袁紹欲立劉虞為皇帝,雖然被劉虞拒絕,但雙方還是互有好福
鮮於銀將軍乃劉虞舊部,曾與袁譚相識,可讓鮮於銀將軍行詐降之策,將袁軍引入埋伏之中,敗他一場,折其銳氣。若操作得好,反轉局勢,擊敗袁譚亦有可能。”
劉備依計而校暗中讓鮮於銀將軍使人聯係袁譚,行詐降之計。
鮮於銀讓其弟鮮於亮乘夜墜下城去,找到袁譚道:“我等都是幽州牧劉虞舊部,因劉虞為公孫瓚所殺,才跟隨劉備。
昔日袁公曾欲立劉虞為帝,我等也是深感袁公大義的。今聞大公子率大軍至,願獻城給大公子,跟隨袁公討伐公孫瓚,為劉州牧大人報仇。”
袁譚與鮮於銀本是舊識,知道鮮於銀對劉虞極其忠心。考慮到與鮮於銀及劉虞之間的淵源,袁譚並不疑心有詐。於是,雙方約定好了下次的見麵的時間後,袁譚便讓鮮於亮早回城中,以免被人發現。
待鮮於亮走後,袁譚連夜召開軍議商討此事。
顏良文醜等人,皆曾與鮮於銀相識,故而深信不疑。唯有許攸認為劉備有梟雄手段,恐怕鮮於銀等人已經完全歸心劉備,擔心會是詐降。
袁譚不能決定,雙方商討良久,最後許攸思得一計,對袁譚道:“大公子可如此如此,若鮮於銀誠心歸附,則此計不必發動。若是有詐,立即將計就計,破了臨淄城。”